教育家
滚动新闻:

帮父亲圆了办学梦

时间:2018-03-13作者:马君来源:教育家杂志

马君,女,33岁,陕西省子洲县周家硷镇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班主任、校长助理。

 

帮父亲圆了办学梦

 

我叫马君,1984年3月出生在陕北子洲县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一个山村——高坪乡马塔村。我从小受父母辛苦办学事迹的影响,梦想长大当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虽然因为受伤而被迫中断了运动员生涯,但2003年9月,我以优异的文化课成绩和扎实的专业课技能被西安体育学院录取。大学毕业后,我被陕西科技技术学院高薪聘请担任体育教师。

2010年,我不忍看着父亲长年为办学辛苦操劳,毅然决定放弃省城西安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同丈夫抱着刚刚出生70多天的儿子,一同回到父亲身边,助他一臂之力。

父亲创办的马塔小学,由于地处大山深处,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工资待遇微薄。加之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老师们从早到晚都跟孩子们在一起,很少与外界接触,信息极为闭塞,导致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面对学校如此状况,我首先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初回学校,我发现由于家长只注重学生文化课成绩,加之学校师资短缺,很多老师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我和学校的几位业务骨干老师研究决定,必须严格按照小学课程标准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开足开齐各种课程。

体育课、音乐课更丰富生动了,科学课实验做起来了,广播体操、健美操做起来了,乒乓球、篮球等新鲜的教学内容来到了学生们的课堂上。如此丰富生动的课程让学校焕发生机。学校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深化素质教育,还特别开设以陕北秧歌和中华武术、现代舞蹈、电子琴为内容的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但调动了孩子们的浓厚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体魄,还极大地发掘了孩子们的艺术潜能。

在学校,我不但承担学校学前班的教学工作,还担任全校的体育课教学工作,更是教研组的核心人员。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其中不少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还有个别残疾和智障儿童,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有的孩子年龄太小,连自己的大小便也控制不了。我从穿衣、吃饭、洗手、洗脸、刷牙、叠被子开始教起,教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感受学习的快乐,我尝试在教学中开展猜谜语、拼图等形式多样的益智游戏,并利用一些画画、剪纸的图案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上,我不但教孩子们基本的运动知识,还将武术、舞蹈教学融入我的教学中。不仅让孩子们对我的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开发了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培养了一批武术小能手,舞蹈小明星。

2016年12月,我校留守儿童刘香香、鲁润飞、曹静宁、王雅倩四位同学受陕西卫视《超级简单》栏目组的邀请赴北京参加节目录制。

在父亲的引领下,我走上了三尺讲台。从事乡村教学7年来,我每天都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甘苦。如今,父亲年过花甲,我将替父亲继续为留守儿童办好慈善教育,让这些山里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我要让马塔学校一代代办下去,成为慈善办学世家。

责任编辑:王薇 嵇玲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