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打开素质教育的“ 三把钥匙”

时间:2018-03-22作者:袁金良来源:教育家杂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践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践行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开阔思维、开展拓展课程是打开素质教育大门的三把钥匙。

 

培养良好习惯,助力生命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初中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此时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多管齐下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周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培训周期间,老师们通过讲解、做游戏、引用事例的方式,详细向学生讲解了学校专门制定的《学生行为习惯准则》。这一《准则》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详细指导。

这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着正心、修身、明理的理念及内容,构成了一个包含知识的传授、智慧及潜能的开启、性情的陶冶、善德的启发、人生观的建构、责任的担当等多维层面的崭新而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为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我校在三个年级教学区的走廊墙壁上都设有文明礼仪内容的展板,涵盖学习生活交往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与人相处,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同时,学校准备在校门口建设50米的习惯养成文化长廊,使学生从踏进校门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习惯养成文化的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另外,学校不定期开展的以“ 习惯养成”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对身边榜样进行宣传,在学生们心中播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

除了学校教师亲身示范、谆谆教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让家长们也意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家校形成合力,一以贯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习惯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需要。只有这样,道德习惯才能成为一个人的第二天性,终生受用。

 

拓展思维方式,发挥学生潜能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兴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并审时度势地提出了“ 成长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这一核心理念的基本内容就是遵循教育规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位教师做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历经思维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课堂突出思维核心,以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主题,探索知识本质,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生成思维、发散思维、反思思维、合作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整合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活动设计,改善课堂环境等措施,形成体验性、交互性、展示性的活泼生动的课堂,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思维发展是学习的本质特点,但并非意味着它作为学习的一个单元可以被独立掌握,因为思维隐藏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思维才能掌握知识的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也作为无形的知识得到了锻炼提升。

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求教师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 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轨。

 

开展拓展性课程,提供多样化选择

在被指素质教育“洼地”的初中,如何深入推进拓展性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成了目前摆在初中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拓展性课程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对课程体系规划的顶层设计必须走在前面。好的课程规划应该是这样的:源头清,能反映学校历史传统、适合现实情况;特色亮,课程设计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逻辑性,有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标准;有挑战,能定位师生的最近发展区等。

学校在学科拓展这方面就考虑到了以上问题。例如数学学科在开展拓展性课程之前,数学组全体教师对教材、学生、学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制定出了一份翔实、操作性强的课程计划。其中包括开设目的、适宜人群、内容设置、探索流程等。这样的设计使得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数学课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也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在直观感、动态感方面的不足,丰富了信息容量,突破了重点难点,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探索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围绕“习惯、思维、拓展”这三大办学亮点,为满足不同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需要,语文、英语、物理、历史等学科也衍生出多门学科拓展课程。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下学生毕竟还面临着中考,还背负着升学的压力,会不会因为拓展性课程学习挤占了基础课程学习的时间,导致学生成绩下滑,学校因此在中考中败下阵来?对此,我们认为,拓展性课程的价值在于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与阵地,从而促进基础性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遏制应试学习的蔓延,对基础性课程学习只会起到增进作用。学校已有的探索也证实了这一点。

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拓展课程的深入推进,开始悄然影响基础性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实践的课堂学习模式正在我校逐步推广,教师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中慢慢走出单一灌输的传统模式,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紧握住“习惯、思维、开拓性课程”这三把钥匙,顺利打开素质教育的大门,走进教育的春天。(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孙习涵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