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要坚定地走下去: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9-05-15作者:欧阳秀娟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本刊讯 近日,“聚力乡村教育振兴——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近年来首个聚焦乡村教育的大规模、高规格的综合性会议。

来自17个省份的乡村学校一线校长和教师代表,国内学术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界、社会组织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500余人参加了年会。

本次年会包括三个圆桌论坛、八个主题论坛和两场夜间沙龙。年会聚焦“乡村教育振兴”这一主题,采用主题发言、圆桌对话、分论坛、创新案例展示等形式,就“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振兴的思路、重点和目标,乡村教育振兴的要素和创新案例分享”三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发布了《振兴乡村教育倡议书》。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本届论坛轮值主席谈松华发表了演讲,他建议以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方略形成乡村教育振兴的互动、长效和动力机制。他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任重道远。解决这一难点问题,需要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少一点‘面子工程’,多一点‘惠民工程’,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使乡村的孩子和民众和城市一样,享受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要坚定地走下去: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在京举行

本届论坛轮值主席谈松华致开幕辞

 

北京大学前校长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原副部长刘守英,新学校基金会创办人兼理事长、哥伦比亚教育部前副部长Vicky Colbert,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等嘉宾参会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大会认为,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人。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不只包括教育脱贫,还应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使乡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长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信息化技术为乡村教育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此,会议提出四个建议。第一,以创新思维构建有利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环境,所有愿意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业界及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乡村教育振兴共同体”,形成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第二,教育实践部门要以学生的发展尤其以减少儿童发展差距为目标,调动学校和教师改革的内在活力和动力,为自下而上的创新提供支持。第三,社会公益组织和业界机构要努力探索乡村教育创新实践,与一线教育实践者、研究机构和决策部门开展更紧密的沟通与合作,推进乡村教育创新的纵深发展和推广。第四,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要努力致力于识别乡村教育发展的真问题,定期识别、采集和总结乡村教育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进展,研究创新案例的政策内涵及可推广性,帮助完善乡村教育相关政策。

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由谈松华教授等二十位来自教育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以及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实务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人士和业界机构领袖于2015年发起成立。论坛的创始成员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就我国教育创新的新动力、新主体和新模式展开跨界别、跨学科的广泛探讨,寻求体现教育规律,根植于我国教育现实,涵盖技术、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教育创新的可行路径。目前,“20+”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创客总部担任秘书处单位。

 

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要坚定地走下去: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在京举行

会议现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