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创新时代学生究竟该如何学习

时间:2019-08-01作者:朱永新来源:教育家杂志

创新时代的学习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几千年来,整个教育都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到了创新时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罗马俱乐部,再到中国,整个教育界已经渐渐意识到人类的学习必须从过去的维持性学习(以知识为中心)转向革新性学习(以能力为中心)。特别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培养学生的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共处)、学会生存,反映了整个学习的变革。2005年欧盟发表《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我国也在世界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这种趋势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最近有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信息,一个是美国前不久召开的全美国的招生官会议,大家一致决定,从2019年开始,美国大学招生可以不提交考分。这意味着综合全面地考察一个人将成为未来重用人才非常重要的趋势。第二个是美国一家著名的世界500强公司,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的时候不需要递交学历证明。为什么?防止你用学历证明去掩盖个人特征。的确,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其实差距是很大的,仅用一张文凭掩盖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反而会错失很多人才。学历、文凭、分数是在一个社会还没有更好的评价人才的方法下不得已而采用的标准,在未来,最重要的是看你具有什么样的学习能力,看你到底学习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建构了什么。这是未来评价人才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在未来,整个学习方式、学习中心都会发生非常重要的变化。

 

创新时代以教助学,以学定教

 

这个变化将引领学习朝着“以教助学,以学定教”的方向变革。就是说,未来的学习一定是个性化的学习,将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整个教育过程。

未来学习的变革:个性化。现在的教育制度设计都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整体性,忽略的是个性。一个教室里几十个人,其实三分之一的人可能已经全都懂了,坐在课堂里完全是“陪公子读书”;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完全听不懂,他虽坐立不安,但也只能安坐在那里。这种学习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每个人的学习需要。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向。2006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面向明日之学校教育:使教育个性化》的报告,将个性化教育作为应对变革时代的重要教育议程,认为“一刀切”的学校知识和组织安排既不适合个人需要,也和知识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鼓励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3年,美国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兰德(RAND)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委托与资助下,对个性化学习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并于2015年发布了研究结论,通过对全美国62所K12学校的1万多名学生做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凡是用个性化学习的学校,学生学习的水平,尤其是阅读和数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提升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我们有理由相信,个性化学习在未来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它和现代的教育制度体系,工业化的重规模、重效率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未来办学的变革:小型化。如何实现个性化学习?首先班级要变小。曾经有一段时间,在追求办学效率时,很多地方的学校在搞万人规模的学校。表面上看,似乎是扩大了优质教育的规模,但一两千人你可能会做得很好,1万人就变成机器化生产了,可能教师连学生都认不全。

俄罗斯一个校园从小学到高中才600人,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什么校车、交通安全的问题,老师能叫得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甚至校长都能叫得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完全是家庭式的环境。我曾在美国参观过硅谷的学校,每个学校的规模也就是一二百人。这样小规模的学校是未来的办学方向。

未来课程的变革:多元化。2015年国际上一个著名的教育机构面向全世界的教育家做了问卷调查,世界上绝大部分教育家认为,现在教学的东西保留17%就够了,剩下的83%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这说明统一课程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新教育”正在设计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压缩面向所有人的课程。我们编写了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生命教育课程,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认为,生命崇尚真善美。所谓真,即大科学、大人文;所谓美,即大艺术;所谓善,即公平教育。比如说大科学,我们研究的是大科学概念——宇宙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这是三种生命基本样态,里面有10个大科学概念。我们用这个概念来整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内容,螺旋式地上升上去,用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去学习科学教育。这种科学教育是所有人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再如,我们把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整合成一门课程叫新人文课程。人文知识就是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具备的知识,所以这样的课程是面向所有人、面向未来的。

我们这个课程体系最多占学生学习时间的50%,其余50%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选择、去创造。所以必须打破统一课程,把每个学校办出特色,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张扬,不以分数论英雄,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做到这些也就没法统一考试了,也没有必要统一考试了。评价考核可以用“学分银行”的方式,把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所有学习过程原生态地记录下来,用区块链的方式,让每个人的学习记录得以真实地保存。

统一进度也是传统学校的明显缺陷,包括美国教育改革也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样一种理念其实是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人。所以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这是未来学习非常重要的特征。

 

创新时代的学习方式变革

 

未来的学习是定制化、自主化的。人的学习历程不是从生下来才开始的,胎儿在胎儿时期可以借助母亲的身体去感知外部的世界。科学研究证明,儿童认识世界和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从生下来就开始了,学前阶段是他们知识暴风骤雨式增长的时期。一个孩子入学的时候,他的人格特征、行为习惯、认知风格已经初步形成。

现在我们反对幼儿园“小学化”,但不是不让幼儿学习。实际上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会自然而然地学习,力量强大到我们难以想象。我的小孙子才5岁,他关于宇宙的知识、关于火箭的知识比我还丰富,他不断在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定向式的学习,他打开手机,通过讯飞系统询问各种各样的知识,慢慢地已认识了近千字,能够自己看书了。才5岁的孩子,你说他不能学习,必须上了小学才能学习吗?

所以,未来的学习是定制化、自主化的,班级授课制会被取消,学习内容不仅仅从学校里来,学校会被改造成一个个以特殊教育资源为特色的学习中心,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同时学习若干课程,就是说,“未来没有学校,但未来到处都是学校”。这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未来的学习是突破时空的泛在学习。什么叫泛在学习?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个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都可以获取任何信息的学习叫泛在学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终端进行学习,这是未来学习的重要特征。

和泛在学习相适应的是学习时间的弹性化与学习空间的多元化。学习时间的弹性化就是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学,只要是他学习的东西都可以记录在案。现在你到学校上学,不管你有没有基础,都得从拼音字母开始学起,都得从基本数字开始,所有人要齐步走。未来你懂了的就不一定再学。在学习的空间上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的学校有很多资源在浪费,偌大的学校,礼拜六、礼拜天、节假日、寒暑假全都空着。而未来,所有的学习中心是全天候、满负荷地运转,学校资源充分地得到利用,因为它是以学习主题、资源提供为特色的新型学习中心,学习空间完全多元化,学生可以到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各种地方学习。

学习游戏化是未来学习的一种趋势。“游戏是儿童的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想象力提升,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公共关系的建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游戏化上,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发了很多阅读游戏,通过游戏来增进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有一本《游戏改变教育》的书,介绍了大量游戏化学习的案例,其中谈到一个学习数学的“拯救小怪兽”的游戏,每周用3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可以非常显著地提升数学解题的能力;还有一个游戏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历史事件来学习历史知识。现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沉浸式学习,游戏在职业教育中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应用。比如医学院校学生在虚拟实验室进行尸体解剖,可以不受标本的限制。虚拟现实技术这种具有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自助性的特点,为学习游戏化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过去大家把游戏作为学习的敌人,担心游戏占用了学习的时间;未来,游戏将进入学校,成为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一定是未来学习的主导方式。美国有一所著名的高中,这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他们实行的项目式学习(简称PBL)就是合作探究式学习,即用类似于STEAM、类似于主题式的学习。比如学生用半年的时间研究一条河流,最后做出一个成果进行展示,没有常规的知识讲授。校长告诉我,70%以上的时间是学生组成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问题,只有30%的时间是上课。

我认为,未来所有的学习基本上是建立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会厌倦,会非常主动和积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所以印象非常深刻。现在我们很多学习表面上看学了很多,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未来,社会混合学习将和合作学习一同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借助各种智能设备,实现人机结合的学习。现在我们需要记忆很多知识,未来,“凡是Google可以查到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在课堂里讲了”,要做的是方法论的学习。美国密涅瓦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在这里,没有传统的大学系、专业,也不给你学系统专业知识。学生在这里学习4年,第一年在旧金山就读,开的4门课程——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多元模式沟通和复杂系统分析,都是方法论的课程,专业知识由自己学习掌握;后面的3年在6个不同的城市进行课题式学习,让你体验多元文化的经历。这种新型的大学形态告诉我们,方法论的学习将成为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式。

新信息技术与学习的融合将成为常态。一方面,未来大量的教育资源可能是在互联网上,所以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将成为学习的常态。美国一所著名中学,600个学生,平时都看不见的,全部在网上学习。我问教务长学生的社会性怎么培养、人际交往关系怎么形成、品德怎么养成,他说不用担心,他们有100多个社团,学生会自己线上线下进行各种交流。每年暑假他们会在斯坦福大学里面做一次夏令营,所有的学生集合一起,进行课题研究,效果非常好。在美国有非常多的互联网学校。互联网在未来的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整个教育会发生我们难以想象的新变化。

另一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实现人的精准学习。最近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对教育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未来整个学习的过程(包括评价)都可能通过大数据实现,学习过程、学习记录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呈现出来,人工智能在校园管理建设过程中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未来,学生还将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创造者,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当然,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发明和创造,但是他会体验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历程,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成果。

很多人会问,这些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其实我们已经站在了变革的门槛上,跨一步就会到达彼岸。教育的变革是一种潮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期待新型的教育革命、学习革命在中国能够进一步的成长发展,深耕开花。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

刊于《教育家》2019年3月刊 总第168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