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张俐:根植特教,润育“无声”

时间:2019-12-05作者:王悦来源:教育家杂志

张俐:根植特教,润育“无声”

 

1986年,张俐从师范院校毕业前夕,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场残疾人文艺晚会,被深深打动:“聋孩子是多么的不幸,他们虽然听不见,但和健全孩子一样,渴望获得知识,渴望认识世界,渴望正常生活,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帮助。”于是,18岁的张俐毕业后,自愿来到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决心做一名特殊教育教师。33年来,她根植于特教事业,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南昌市启音学校的聋生来自全省各地。孩子们年幼且自理能力差,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张俐常常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内务,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患有智力和听力双重障碍、性格孤僻的女孩姜玲常被她带在身边,贴心照顾。她还常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任班主任期间,她抽屉里学生的病历像作业本一样,有厚厚的一沓。

教师教会聋儿学发音说话要付出的努力是教正常孩子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张俐曾带过的一个班共13位学生。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她为每位学生安排每天至少20分钟的单独训练,13位学生加起来就是4个多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嘴巴几乎没有休息过,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长久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用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有时把他们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在教舌根音时,她甚至让孩子把手指伸进自己嘴里,触摸自己的舌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训练,有些学生已经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话进行交流。她带的班是学校的语言训练模范班,经常接待各地的聋校教师听课、学习。

为了完善自身从事聋教育的专业性,张俐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特教理论,先后参与“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课题研究。她还曾指导来自江西省各地的近五十名聋校老师的教学与实践。如今,她指导的教师在当地的聋校都是教学骨干,其中有些担任校长或教导主任。

担任校长后的她,重点引导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根据听障学生特点,学校开设了美术绘画、瓷版画、缝纫等职业教育专业,逐渐形成“小学兴趣培养、初中技能学习、高中专业训练”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孩子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为了培养聋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张俐鼓励孩子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要自尊、自强、自信,做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从无知走向有识,从自卑走向坚强,从软弱走向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10月刊 总第193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