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师要低调,课堂方高效

时间:2020-03-10作者:王俊文 樊效桢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有一次,笔者遇到一位青年老师向我诉苦。他讲自己平日里如何认真备课、上课,如何抓紧每一分钟时间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滔滔不绝、一气呵成,凭着“高超”的技艺让全班鸦雀无声。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个别学生甚至产生了一些逆反情绪,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这位老师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自己的优越感太强,课堂安排太紧凑,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空间。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人处在社会中,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空间,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课堂也是一样,如果老师不能够合理地分配空间,让资源和情绪有效地统一,一味地灌输知识,那么就会剥夺学生成长的空间,挫伤孩子的自信。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什么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这种教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呢?个人认为,如下三个原因(方面)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一,教师端“架子”。美国著名学者罗杰斯讲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有个别教师自认为处处高于学生,居高临下,搞师道尊严,这就容易同学生产生距离,使学生产生逆反和不安全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第二,找不准“脉搏”。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抓不到重点,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特别是学生思想层面的了解,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教,只好靠“满堂灌”和“一言堂”来弥补不足。第三,缺乏人文情怀。教学,功夫在课外,效果靠积累,如果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不注意课后的跟踪,不注意学生相关特长的培养,(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就不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笔者呼吁,教师要低调,要真诚,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才能实现高效。

第一,教师要调整心态,甘当“小学生”。韩愈《师说》有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应该放低姿态,真心实意地向学生学习 ,同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撑起一片天。第二,教师要深入课堂,当好“管家婆”,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教师能否有序组织课堂,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第三,教师要顺势而为,打好“太极拳”。是“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注意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适时发散,激发创造,为学生的成长拓展空间。

上一篇:享受苦难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