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课题研究】拨家校之双桨 行共育之轻舟

时间:2020-08-07作者:冯岩妍来源:江苏省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看似相互独立,但其实它们目的一致、相互弥补、相互影响。失去家庭教育支持的学校教育宛如空中楼阁,脱离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如同闭门造车。只有学校和家庭携手,才能发挥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不是老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家长教育孩子也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命令孩子顺从家长的意愿,而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促进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而又健康地发展,家庭与学校需要互相支持、共同努力。

 

当前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家长的不放心。首先是对沟通过程的不放心。在一部分家长心中,老师是神圣的,他们担心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和老师沟通时,不能将孩子的情况表达清楚,造成老师对自己以及孩子的歧视。同时,由于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的不同,家长和老师的看法也因人而异,容易产生分歧。因此,这类家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放弃了和老师进行交流。

其次是对沟通效果的不放心。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但内心并不是很信任学校、信任老师。因此,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对老师持怀疑态度:老师能教好孩子吗?老师会对孩子认真负责吗?老师会好好跟家长讲话吗?这一连串的疑问都是缘于家长对老师的不放心。

最后是对沟通结果的不放心。家长除了担心向老师反映情况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还担心这种沟通会对孩子不利。有些家长认为,真实地向老师反映一些情况,老师就会对孩子心存芥蒂。例如,孩子经常撒谎,怕跟老师交流之后,老师再也不信任孩子;孩子太调皮,怕和老师沟通之后,老师将孩子的座位调到角落;孩子很浮躁,怕向老师反映之后,老师会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家长心中对老师带有偏见,在与老师沟通之前内心有包袱,就会阻碍家长与老师的顺利沟通。

家长的不上心。很多家长内心并不想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甚至家长会也从不出席,这种情况在乡镇学校更加明显。这一部分家长思想上不重视孩子的成绩如何,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在乎孩子进步与否。在家里,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吃穿住已经足够。在学校,他们完全依赖老师,认为有老师教育孩子,孩子只要不出大事就行。

家长的不开心。有个别家长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水平高、有一定社会地位,老师主动和他们沟通时,他们爱搭不理、不屑一顾,不太乐意和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另外一类家长,听不得任何人说自己家孩子的短处,认为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所以对老师反映情况感到不满。

 

促进家校共育发展的措施

 

构建关系。很多家长对老师有误解,认为和老师沟通会给老师带来烦恼,老师也并不乐意和家长交流。其实,老师和家长一样,对自己学生的成长十分关注。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更多地需要老师在沟通上主动地做出努力。老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良好关系的建立以友好的沟通态度为前提。

教师要倾听,并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家长所反映的情况,还要全身心地感受家长所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教师要肯定。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他们和老师面对面就更加自信,也就更加乐意与老师谈话。老师要换位。身为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试着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

畅通渠道。家长会是家长与老师沟通最普遍、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召开家长会,有助于家长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在家长会这样一个双向、平等的环境中,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校的状态,同时,老师也更能掌握孩子的特点。教师召开家长会时,避免把家长会变成“批斗会”,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教育需求举行各种形式的家长会,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

针对孩子们普遍存在的某一个问题,对此可以召开研讨式家长会,给家长们搭建一个自主交流、共同研讨、集思广益的平台,促使家长主动地参与家校共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家长与老师的纽带,是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通过家委会,家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学校可以向家长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和重大举措,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或班级建设中来。学校可以以家委会为媒介,了解家长内心的诉求,从而有针对地改进学校的工作。

家长开放日是学校开展的面向家长的校园展示活动,是家校联系的主要途径。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手段、课堂状态,让学校的办学更加透明地呈现在家长面前。同时,家长开放日对学校教育也是一种激励与督促。

家庭与学校是行舟的双桨,两者配合好,方能让孩子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我们荡起家校的双桨,让共育推开前行的波浪。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