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可以打倒“奥数”,不能打倒数学

时间:2015-11-21作者:李志民来源:《教育家》杂志11月号

日前中国选手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丢了第一名,引起热议,关于“奥数”的是非再次被提起。以前因为“奥数”竞赛成绩与升学尤其是“小升初”挂钩,被严重功利化,出现了全体学生攻“奥数”的现象,被舆论斥责批判,有人喊出“打倒万恶的‘奥数’”!于是数学也受到牵连。与“奥数”挂钩的一切都被淡化甚至明令取消,如高考的保送生与加分。遏止“奥数”与功利性加分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此影响、耽误数学教育,不能打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

“奥数”是什么? 这个概念实际只是借用了“奥林匹克竞赛”而造出的一个名词。按资深“奥数”老师,高思校长须佶成的说法,“奥数”就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演绎方式。其本质还是给有数学特长、兴趣的孩子提供机会。 但是“奥数”与升学挂钩导致了严重异化。

当下对“奥数”的批判,已经延伸到整个数学考试难度。如果影响了我国的数学教育,就不应该了。此次奥数竞赛,中国队十余年来第一次丢了第一名没什么,但应该引起我们警惕。有跟踪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学水平明显下降。数学家邱成桐认为,10余年前“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在前1/3”,但是近10年来已经无法在学业上,尤其是数学方面领先了。

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思维与表达的语言。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你有了一个发现或发明,如果无法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就无法传递给公众,只能停留在你个人的发现与发明上,而不能上升成为学问。比如谁都知道东西会往下掉,但是在牛顿之前没有人能清晰地表达。是牛顿用万有引力来清晰地表达出来了,他用一个普适的公式表达了这个东西。于是,这就上升为一个理论了。数学使经验变为科学。经验告诉我们鸟可以在天上飞,数学告诉我们飞机也可以在天上飞。所以人们把数学称为科学之母。无论什么发明或发现,只有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了,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

200年前没有物理、化学这些学科,它们都是从哲学和数学演化而来的。牛顿在发现三大定律之前,只是一名哲学家和数学家。正是因为牛顿发明了微积分,用数学清晰地表达了物体运动规律等发现,才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的地位。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我们有了很多新发现,但是因为数学的滞后,或者是因为发现者数学知识不够用,不能用数学语言去表达这些发现背后的普适规律与规则,就只能停留在经验上,不能上升为理论,就影响了整体的科学和技术进步。

类似于高考的美国SAT考试考三个科目,数学、写作和阅读。其本质是考察你的两种语言与思维能力水平:语文是基本的思维与表达,数学是科学技术的思维与表达。我们的高考改革,保留了三个基本科目,语、数、外,也是考察这两种基本思维与表达能力,世界各国在中小学阶段最为强调的都是这两个基本能力,概莫能外。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决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因此,无论“奥数”如何不对,我们都不能因此忽视了数学这个科学之母的重要性,不能耽误数学教学,否则将影响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我们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