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我只是教育实践家

时间:2015-12-10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12月号

小学英特班,半天中国课程,半天美国课程,这样中西合璧的教育是曹伦华的首创。如今第一届学生已经升入高二。许多英语老师去英特班听课,都对学生们纯正而流利的英语赞叹不绝,也为他们活跃的思维,自信的表达深深感染。初中学生能在高中的英语竞赛中夺得第一,被苏州媒体赞为“超过99%美国同年级学生”的小托福满分获得者等,均出自这样的班级。

小学淑女班、初中菁英女班、绅士班,这些都堪称曹伦华的“掌上明珠”。曹伦华说,教育需要认识性别的差异,有时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不同性别的学生,总是有不公平的因素在里面。以学习数学为例,在男女混合的班级里,男生思维快,常常抢了女生的风头,导致女生的自卑,影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女班中,女生有了更多主动的机会,老师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所以女班的数学成绩进步非常明显。同样在普通班级中,男生的文科常常弱于女生,但在绅士班中,由于教师根据男生的特点,从抓阅读、抓演讲入手,激发了男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成绩提高也非常显著。更由于这些班级增加了诸如马术、高尔夫、戏剧、领袖力、艺术选修等课程,并经常邀请名家大师前来开讲座,开展校外的实践活动,所以学生们的视野拓宽了,锻炼的机会更多了,品质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曹伦华创设的各类班级、课程,使很多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舞台,找到了发挥自己潜能的、实现人生目标的路径。周敬之,在同年级的学生中并不是十分拔尖的“学霸”,但是由于学校的个性化培养,使他得以在物理学方面学得很钻、扎得很深,甚至自学到大学的课程了,由于他在物理学科上积累了很多知识,学部里让他为同学们做过《狭义相对论:尺缩和时间膨胀》的专题讲座。麦克斯韦方程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在19世纪建立的一组描述电场、磁场与电荷密度、电流密度之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属于大学物理的内容。但是对这样一个权威的方程,周敬之却有自己的观点:“麦克斯韦方程只对现象进行描述,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他大胆把这种想法写到他的个人陈述中。在考场上,剑桥大学的面试官也集中针对这一点向他发出提问。正是他这种见解独到、敢于质疑权威的学习精神,征服了考官。

这就是曹伦华十五年创下的纪录。他认为,“人是历史的存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教育就是人向历史的敞开,教育和教育理论也是历史现象。所以教育就必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但这种变革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这个世界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面对它的斑斓多姿,我们的教育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过于单一的教育只会扼杀个性,扼杀创造,只有多元的教育才能造就多能的学生。”在曹伦华看来,当年狄尔泰反对“规范教育学”把规范看作是千古不变、超越一切历史时代的教条是很有道理的。只有尊重个性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公平可言,教育品种的多元化,才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只是教育实践家

尊重差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为何而神圣?这是从事教育生涯以来,曹伦华一直在思考的重大课题。他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当教育能够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最好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鼓点声声,舞姿翩跹,在合奏乐器的背景乐声中,十来个身着战袍、征战沙场的“将士”登台,用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古代沙场征战的雄浑气魄。宽大背景上红色的火焰正翻滚着,燃烧着,学生和教师演员们用造型感极强的舞姿把观众带入了遥远的古代。《秦俑情》展示了力与美的结合,刚柔并济,动作舒展又有爆发力。伴着悠扬婉转的二胡曲,高一薛天然同学和初一的申美慧同学还联合演绎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舞台上,中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出了奔腾而出的气势,一曲《将军令》用夸张而急促的弹奏技法,表现了将军策马奔腾,士兵们编队齐进,号角齐鸣的情景,全曲张弛有度,气势磅礴。

孩子们舞台上的表演赏心悦目,但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并不一定非常突出,甚至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申美慧六年级升入初一时成绩没有达线,但她有舞蹈天赋,性格温和,对同学团结友善,曹伦华破例录取了她。是她的与众不同打动了曹校长。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存在,比如性别、家庭文化背景、智力水平、个性品质、学习风格、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是很难改变的。作为教师,关键不在于改变学生的差异性,而是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寻找到合适个体差异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对学生要有服务意识,这种理念,是曹伦华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强调的,他说“这种服务意识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里”。在校园走一圈,就会发现,所有走廊拐角、柜子边缘都包裹着防撞条,防止学生磕碰。卫生间的洗手池一高一矮,是方便老师和小学生不同身高都能更舒适地使用。在冬天,无论是卫生间还是餐厅的水龙头打开,流出的都是温水。擦手纸随处都可以取到,洗手台上、搁物架中,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肥皂、洗手液,甚至还有护手霜、漱口水、纸杯、牙线和梳子,这样细致的服务有些比家里还要贴心。对于低年级的饮水机温度,学校总务人员每一台都会认真调试,确保孩子们不会被烫伤。下雨天,长长的走廊里,学校有为没有带伞的师生提供的备用雨伞“自取架”。校长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了每个教职工身上,同时曹伦华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个星期一早晨都站在校门口微笑着迎接返校的学生,为孩子们开车门,整理书包,甚至主动为孩子系散开的鞋带……

他说:“教育是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蹲下身来教育是一种姿态,唯有蹲下,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眼中的精彩世界,真正感受到孩子最真、最善、最美的童心,真正寻找到教学的方法和教育的真谛。”

温暖大爱,凝聚学校坚强团队

曹伦华作为校长,视教师为财富。他强调五个“一点”的教育经,鼓励做“幸福教师”。“赏识一点,多一些激励与嘉奖;柔和一点,多一些生命关注;人文一点,多一些心灵润泽;切实一点,多一些机会平台。包容一点,多一些家庭感觉。”他说。

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曹伦华主张要给尽可能多的老师以鼓励,评先不能只有一种尺度,要改变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如每年评选星星奖,其中就有德育之星、教学之星、服务之星、特色教师等。除了星星奖外,学校还组织“感动苏外十大人物”评选,定期进行由家长和学生投票的“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给教师以激励性的评价。关爱教师最重要的是关爱他们理念的更新,专业的成长,所以曹伦华经常派出教师到其他地方去学习,到国外去考察培训。经过多年的培育、熏陶,曹伦华的团队已经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前瞻理念强、气质品位高的特有文化精神。

温暖的情谊从教师到学生家长,无处不在。家长的手机上,经常会收到来自老师的温馨提醒。如“明天气温将下降到7度,请提醒孩子穿上厚外套,以防感冒”、“本学期孩子学习即将告一段落,明天下午3点正式放假,您可以带些环保袋,方便孩子将书籍、学习用品等打包带回家”等等。

在曹伦华的学校里,家长义工、妈妈团、爸爸团、家长工作坊都十分活跃,在学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和知识,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也非常高,家长工作坊就是把这样的强大力量组合起来,家长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做以“如何善用网络”为题的讲座,普及“理财意识的培养和理财知识的运用”,还将消防车开进了学校,为孩子们做消防知识讲解和演练。关耀同学的家长对苏州的古建筑很有研究,在高一的一堂历史课上,关爸爸带着研究学习小组考察宝带桥,了解其独特的造型、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并指导学习小组写出了关于苏州桥梁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这份报告为今年苏外学生团队参加“中英模拟申遗”提供了翔实有力的资料支持,他们的团队也因此荣获“最佳团队奖”。

在伦华教育集团旗下的常熟国际学校的一间茶艺教室,校长周伟东向记者介绍:“这些茶艺课的茶具,都是家长自发购置赠送给孩子们的。有的家长在茶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专业技能知识,会自发来学校为孩子们上课。同时,学校还配备专业老师指导,茶艺课上孩子们兴趣高涨,在了解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也提升了艺术修养。”

此外,通过在学校家委会发出“苏外学子帮困扶贫,爱心分享乐助太白”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向陕西省太白县捐赠冬衣和物品。短短两天时间内就募集到120多箱物资,其中有5000多件冬衣和5000多本书籍以及各种文具、玩具,赶在太白县第一场大雪之前发送到了当地民众手中。太白县政府领导亲自来到学校接受捐赠物品,表达感激之情。今年11月,曹伦华第六次带领学生、老师和家长走进北川山里小学,除了为孩子们捐赠各种生活、学习用品外,还将教育心得与师生分享。曹伦华感慨地说,“教育是跨越地域国界的,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北川的孩子们不应该因为地域的封闭,因为地震灾害而丧失接受先进教育的机会。”

结语

作为教育改革的积极的践行者,曹伦华游走于“融合”和“创新”于一体的国际教育前沿,他的步子迈得很大。几天前,曹伦华面对来学校应聘的300名求职者讲话时说:“我们就是要办不一样的教育。”曹伦华引领下的伦华教育,能否会再登齐鲁教育新峰,相信实践会有回音,时间会给答案。至少,他身为教师和教学改革者的那分热忱与执着时时刻刻都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