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人口政策调整。中国的人口政策调整,将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新年伊始,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
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三年下降,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记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新的人口政策将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张志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不到两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决定全面放开二孩的人口增长政策。经济学界认为,中国老龄化社会正在快速到来,中国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从教育的角度思考中国的人口政策问题,我们认为,“人口质量红利”比“人口数量红利”更为重要。我们的结论是:“人口质量红利”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伟大的红利。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认为,人口红利是支撑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我国人口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至1.5%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0至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我国0至14岁人口比重比1982年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则在上升,少子化的速度超过了老龄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人口自2012年出现拐点后,总量持续下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为9.16亿人,比2013年末减少了371万人,这已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基于以上数据,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这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
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最大红利
记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多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的约束,不可能再保持过去那么高的发展速度。如何看待中国传统人口红利消失的现实?面对传统人口红利消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教育该如何有所作为?
张志勇:如何应对传统人口红利消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长期的战略挑战?经济学家特别是人口学家开出的药方是,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先后放开单独二孩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个新常态,一个题中应有之义,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约束越来越多,不可能再保持过去那么高的发展速度。
那么,该如何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各种挑战?2015年12月3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中国要创新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关键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要靠科技引领、靠教育支撑。
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我们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总数超过1.5亿,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量还要多。这可以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也是我们科技创新广袤的“沃土”。“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公平和质量上下大功夫,实现新突破,既要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提升教育质量。
显然,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而这里涉及的人,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的多少,而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良好素养的国民。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应该从传统的人口红利——以年轻劳动力在整个人口中占比高取胜,走向新人口红利——以人口素质高取胜。或许可以说,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更高质量的国民,这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进入创新驱动新阶段之后最大的红利。
有统计显示,1960年时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的国家有101个;到2008年,只有13个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人们研究发现﹐在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发展阶段,教育质量相比于教育数量,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级技能水平相比于基础技能水平﹐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