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第一阵地”
记者:您曾说过守护教育、发展教育的根基就在课堂。不管是一直执教于课堂,还是坚持不间断地听课,您本人一直坚守着这个阵地。那么您理想中的“自由教育”的课堂是怎样一种存在呢?这样的课堂对教师又提出了怎样新的要求呢?
程红兵:我们希望建构起多维视角的、矛盾冲突的、具有批判思维的课堂。课堂不应是一个教师呈现正确答案和进行知识解析的地方,而应成为师与生、生与生思想交锋的“战场”。在这里,老师通过启发和诱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比较和讨论进行自我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深度学习及反思性学习,从不同角度、层次上来审视教材内容,与课本对话,与教师对话,摆脱原有的思维定试,或者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认识、吸收,或者是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新认识,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具备极高的个人素养,全面研究学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教材,研究教学。这种以任务驱动为模式的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水平最有效的方式。
以组合课程、课堂重建这两个渠道为突破口来培养教师,让教师不但参与课改,而且成为课改的主体;让教师不但研究课堂,而且成为新课堂的创造者。教师的个人素养、科研能力、教学水平迅速得到提升,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在我看来,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有了这些还不够,我一直强调教育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日积月累,是一个“慢活”、“细活”,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颗痴迷于教学、痴心于教育、坚守在课堂的安静的心,将课堂作为永远的精神家园,静静地耕耘,达到一种“单纯而美妙”的境界。老师还应该脱离固化的以分数看学生的标准,多一些人文关怀,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从固化评价转向发展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人文评价,全面完整地促进学生发展。简单地说,要成为一位好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好老师。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和教师的培养下,我们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开明的思维的学生。我是把明德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次办学机会来对待的,作为明德的校长,我始终坚持:明德的办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办学,而是实践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