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需不断创新

时间:2016-03-16作者:铁铮来源:《教育家》2016年3月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强调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重要讲话,对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应该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突破口。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在这30多年间,国际环境变化巨大,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媒介生态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承担的任务和使命有了许多不同,广大师生员工的基本状况特别是接受信息的途径、媒介、习惯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企盼一封书信望眼欲穿,如今手机不离身、几乎成了人体的一部分,随时随地与外界互联;过去的大学校园里,校报是主导,广播唱主角。如今不仅微博、微信、微视和客户端如雨后春笋,吸引了师生员工的主要注意力,而且社会各种媒体的穿透力早已突破了象牙塔的围墙,对师生员工产生着直接的、强大的影响。高校对内对外新闻宣传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师生员工作为网民、受众、用户的社会化特征愈加明显。这些都给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在这30多年间,我国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新闻舆论引导的手段日益完善。由过去单一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和大学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内容;从过去宣传部一个部门负责,发展成为校党委领导,宣传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协同管理的大宣传工作格局,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传播富有正能量的新闻信息、创造积极优秀的文化环境。我所负责的具有25年历史的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也顺势而为,及时更名为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以适应高校新闻舆论重要性凸显、新媒体发展迅速、文化传播任务加重的需求。

但是,与飞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高校的责任和使命相比,与社会和师生员工的需求相比,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还有极大的加强和改进的空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一定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加快不断创新的步伐。

人在哪儿,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儿。要更加重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娴熟掌握和科学运用这些媒体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一是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在新媒体发展变化中同步跟进,按照其传播规律和特点为我所用,将新媒体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平台。二是要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媒介素养,引导和帮助他们从利用新媒体中趋利避害。

在当前的形势下,传统媒体依然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给传统媒体注入新的活力。校报依然有一定的读者群,但要通过新媒体丰富报道内容、延伸报道领域、扩大受众的覆盖面;新闻网在及时、迅速、全面、准确报道校园新闻的同时,要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联动;校园广播、电视在发挥其营造文化氛围的基础上,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使更多的师生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内容;尽管电子屏幕已经随处可见,但传统的宣传橱窗、读报栏等也要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创新的目的是使新闻舆论工作充分体现时度效的要求。要深入研究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特点、规律,重视抓时机、握节奏、讲策略、有方法、求实效。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上,要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师生员工,努力使新闻舆论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在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在面向校内师生员工、社会广大公众做好工作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国际传播的手段和途径,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大学的故事,增强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全国高校要形成新闻舆论工作的矩阵,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内、国际影响的旗舰媒体。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