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天价学区房的荒诞与中国教育治理的困局

时间:2016-04-12作者:陈志文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教育是一个专业问题,教育治理更是一个专业问题,不是什么人都明白的,即便你是院士,科学家,名人,教育决策部门需要担当,需要实事求是,不被专家与舆论绑架裹挟。

总之,在教育治理,在择校治理上,只要抓住了机会均等这个核心,结合中国文化,中国人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择校治理思路与方案。当然,不是说别人的不能借鉴,恰恰需要积极借鉴,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认清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核心与本质,自己所处的社会治理环境与文化,在借鉴别人时,也必须厘清根本思路与边界条件,而不是盲目套用其办法。

回顾这许多教育治理的昏招出台过程,大多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名人专家动辄以应该如何,言必称美国怎样,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与压力,最后往往直接影响了决策。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关决策部门更需要有勇气与担当,绝不能屈服于一些理论正确与道义正确,屈服于舆论与“专家”的狂轰滥炸,被裹挟误导。

教育是一个专业问题,教育治理更是区别于专业研究的一个管理问题,即便你是教育专家,也未必是懂得教育治理、教育管理的。但是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很多名人专家喜欢以自己的感受与个案谈教育,批判教育,为教育下指导题,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搞金融经济的,搞自然科学的,甚至连画漫画的,写小说的,都纷纷大谈教育,而这些名人大家的言论,往往会因为其社会影响,而不断被放大,形成舆论压力,进而误导教育的治理。我们一定要清楚,专家、院士、名人、作家,只是在某个限定领域的专家权威,并不是哪个行业专业都懂的。也绝不是你当过家长,当过学生老师,就认为自己是懂教育的。我们教育决策部门与具体管理人员,一定要实事求是,顶住这些压力,走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我们的家长专家舆论,也需要给最大的宽容与支持,也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治理不再来回打摆子!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