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校长蒋梦麟:带领北大走出艰难(上)

时间:2016-04-13作者:周雪敏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二、蒋梦麟的教育思想

蒋梦麟早年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考过秀才,后赴美留学一去九年,师从杜威,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蒋以论文《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这种躬耕中西、两端精深的求学经历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

关于个性教育

1915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一批“海归”学者推波助澜,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他们大力宣传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学说,批判传统的旧教育,就学制和课程进行深入探讨。受过两种不同教育,对中西教育有过深入比较的蒋梦麟,归国后的两年间也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参与社团,发表一系列教育文章,为新教育鼓与呼,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坚。他认为,教育与时代不可分离,必须从新旧时代过渡的大背景下考虑教育问题:“教育家必先知学术思想之大势,与夫时代之精神,非此不能谈教育也”,“教育思想,必须与其所处时代之思想相共进行”。反之,教育对于时代也有两方面责任:“一方面为随时势而施教育,曰顺势是也,一方面为纠正时势而施教育,曰变俗是也”。

蒋梦麟认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人的解放运动,首先是个性的解放,表现于教育就是个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政治附庸,虽“教人做圣贤,教人做良相”,却不能为“民众谋利益”。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是牧民政治教育,统治者自命代天牧民,视民为群羊,培养唯命是从、无个性、无创造的顺民。而中西教育最大的区别正在于“个性主义”,正是个性主义造就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欧美近世文化的精神关键“一是科学之精神,近世西洋学术莫不具科学之精神,科学之精神云者,好求事实,使之证明真理是也”。二是“社会之自觉,西洋之文明,根乎希腊之个性主义。个性主义云者,发展个人固有之能力,不使外界所压迫,养成一活泼强健灵敏之个人是也。”

蒋批判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四大缺点:一是人民知识之浅劣,二是人生之微贱,三是无建设的领袖人物,四是无积极的标准。蒋认为此缺点实为群治不进之基本问题,唯有教育才能根本改变这一现状:“欲图积极之进行,舍教育其莫由”。在当时风雨飘摇,破败不堪的中国,接受学校教育不是底层广大人民的权利。要实现教育救国、兴国,振兴民族,就必须普及平民教育,而实施个性主义教育,正是普及平民教育的基础。他倡导的个性主义是要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是也”,而非极端的个人主义。

蒋认为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活泼泼底一个人、能改良社会的人”,一是要培养活泼的个人,发展人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形成其自主自动的能力、完善道德和人格,要大力提倡个性教育,培养健全之人格,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二是要培养能改良社会的人,所以要倡导平民主义,实施平民主义教育,主张加强公民政治训练,以养成平民政治之精神。只有以养成健全个人,创造进化社会为宗旨,方可实现教育救国和兴国。1919年2月,蒋梦麟在《新教育》创刊号上发文,提出要以教育的方法“养成健全之个人”,指出平民教育要养成人独立不移的精神,养成精确明晰思考力,能活泼有个性,体力强健,爱国爱社会,同时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力,能服务于生产。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鲜明的先进理念。蒋还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教育方针的轮廓:(1)发展个性以养成健全之人格。(2)注重美感教育体育以养成健全之个人。(3)注重科学以养成真实正当之知识。(4)注重职业陶冶以养成生计之观念。(5)注重公民训练以养成平民政治之精神,为服务国家及社会之基础。这一方针的特征是强调素质,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

蒋主张教育是培养人并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科学,但不是纯粹科学或基础科学,而属于实践应用型科学。他认为教育为全生之科学,目的在享受人生之完满幸满,或达到人类生活之丰富。教育为利群之科学,利群是达到全生目的的方法,即儒家所说:“明德新民”、“己欲立而立人”。教育为复杂之科学。教育以人生为主体,而人生不论个人或社会,均有繁杂的学科需加研究,它不能脱离其他科学而独立。

蒋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遵循个人固有之特性而发展,在增进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民主社会。因为人类的价值首先体现于人的价值的发挥和实现。“个人之价值存在于尔、我、他这天赋秉性这中,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个人之价值。”“个人天性之发展,则其价值愈高。一社会之中,各个人之价值愈高,则文明之进步愈速。吾人若视教育为增进文明之方法,则当自从尊重个人始。”

蒋认为从个人而言,教育是目的;从社会而言,教育只是方法和手段,教育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故全生者,教育之目的。利群者,达此目的之一方法也。”“离开社会不能谈教育,舍个人则更不能言教育。”“盖个人为教育之体,社会为教育之用,两者兼则体用备”。他注重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和结合。“由健全之个人,组织进化的社会。进化的社会,还在养成健全的个人。个人与社会,实为一有机体也”。

蒋提出各级各类教育应设立不同的标准,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小学为普及教育之机关,使国人具有常识”。“中学当以培养初级领袖人物为标准”。“大学者,为研究高等学科而设,其学生为将来增进文明之领袖。故当以思想自由为标准。三级学校,其标准虽有不同,其最后的目的之惟一,曰养成国家的人民。”对于教育制度与学校体制,他提出进行童子军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补习教育、大学教育与专门教育等六个部分、四个层次结构的设想和主张。

蒋梦麟还提出教育必须以高等学术为基础,认为不先讲学术,便没有大教育家出;无大教育家,便不能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他还主张学校“课程要中国化,教育要社会化”,使课程适合于中国社会的需要,适合于学生实际的生活。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同时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这些观点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仍有指导价值。(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杜威在中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