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记者:作为一种教育追求,办“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这种教育追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实践?
刘金水:当下过度功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分数至上的教育,是忽视个性发展与精神成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力,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正是在对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深刻反思与不断批判的基础上,在对教育的本质、人性的根本不断追问、探寻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审视与感悟凝练。“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这句话,既是教育的灵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要旨。
回首过去,章丘四中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虽历经各种磨难,依然长盛不衰,持续发展,其根本在于四中的教师是一批具有梦想与担当的教师,四中的学生是一大批具有梦想与担当的学生。审视当下,章丘四中正处在发展的高原期,党和政府、人民的期望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赋予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实现高位突破?唯有更好地坚定、坚守“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的信念。展望未来,中国走向创新强国需要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正是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教育应当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负责,这种担当需要“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的信念。章丘四中作为齐鲁名校,要担国家之任,担民族之责,担未来之道。这是时代赋予章丘四中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由此,在您看来“梦想与担当奠基中国创造” 的教育追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找到了行动指南,为教育对民族未来负责找到了立足点。具体来说,这种教育有哪些原则呢?
刘金水:对,没错。谈到这种教育的原则,它涵盖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章丘四中的教育是注重孩子精神成长的教育。教育的本真,就是要促进孩子的生命饱满与精神成长。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文明,光辉灿烂,其中许多已积淀为人类的文化基因,成为炎黄子孙的“教化人性”与卓越德性,所以人都有当好人、做君子、成就美德、服务社会、兼济天下的内在愿望。教育就要唤醒和光大这些人性与德行,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章丘地处齐鲁交界处,儒家的“仁者爱人”和“齐国的经世致用”浸润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始终坚信:只有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只有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教师才称得上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所以我们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尊重、唤醒、激励和保护孩子高贵人性与卓越德性,以价值引领为梦想担当奠基,努力构建进取向上的精神家园,成就孩子高贵的灵魂与精神。
其次,章丘四中的教育是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真正的学校教育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章丘四中强调因材施教,尊重、发现和欣赏孩子的个性差异与优势智能,保护孩子兴趣、好奇心与想象力,重视培养问题意识、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我们通过价值引领、氛围创设、多元平台的搭设以及多元评价的激励,催生梦想,激发担当,鼓励创新;通过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与学校治理方式的变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满足学生成就学业、实现人生价值、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强烈愿望。
最后,章丘四中的教育是丰富孩子经历的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丰富的经历作为基础。为此,我们把“世界”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把大千世界、世间万物作为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样、满足选择需要、富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积极拓展学习时空,通过“对话型学本课堂”、学科实践性学习、开放性课题类创新、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等,开创“书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崭新学习方式,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同时,我们认为,“没有活动就没有发展”。我们通过社团活动、大型节日与仪式、创新实践活动、管理体验课程等,真正让学生在活动尝试与选择中确立梦想,在项目研究与活动创新中强化担当。以梦想与担当来奠基终身成长,这不仅是对时代要求和国家使命的积极回应,更是育人实践的大胆探索,体现了四中人的教育良知与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