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教育要耐心等待花开

时间:2016-04-13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生命教育’是平安校园的最佳切入点”

记者: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教师、学生、家长、家庭、社会都息息相关,安全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保障。石麟小学如何打造“平安校园”?

杜建青:“生命教育”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所以,安全工作,我们做到心中想“人”,目中有“人”,一切为“人”。学校开展的每项工作,我们都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实践、反思。

树立全员安全意识,有效编织安全网。由校长负总责,各分管领导、级部领导、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德育处、安全办公室和各年级处室分块儿负责安全网中的责任区域,并实行首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班班主任作为班级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掌握学生上课、往返学校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科任老师负责本课程的学生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迅速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学校值班领导负责校园的巡视、排查、记录和汇总,每天撰写工作日志,重要情况及时在微信圈里进行反馈。重点节假日,发放学生安全告知书,内容涵盖交通安全、活动安全、消防安全等,目的是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用足用好市安全教育平台,德育处专人调度和管理。德育处还建立了问题学生跟踪成长档案,与山师大心理系合作,进行了11个班的艾森克儿童版心理测试,建起了心理档案,及时调适和监控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加强校车管理,严防运营漏洞。对涉及校车安全的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不留盲点,不出漏洞。完善相关的台账、记录。建立健全车辆档案,做到一车一档。以制度监管、按制度办事,为校车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严格车辆日常监管。车上学生的变动要及时告知学校。放学时,查车教师清点人数无误,车主或司机签字后方可开车。学校经常与教体局安全办、交警中队、交管部门沟通,通报校车运行现状,并针对校车出现的相关问题,召开有关会议,设立违法校车举报电话标示牌,取缔“三无”车辆,打击超员行为,尽力消除安全隐患。

老年交通志愿团护校队,为学生安全出行保驾护航。校内交通安全主题公园,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孩子们喜闻乐见,于行走之间,接受熏陶和教育。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主题演讲、家长进课堂、交警专题讲座报告等宣传阵地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筑牢学生安全“防护墙”。

“再好的理念不落实就如空中楼阁”

记者:学校的育人理念落实是关键,难在持之以恒地落实。为保障课改工作的不走偏、不折腾、不虎头蛇尾,确实达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效果,学校是否采取了一些措施保障落实?

杜建青:如您所言,我们从多方面切实保障理念的落实到位,倘若不能落实,再好的理念也如空中楼阁。在管理方式上,校长总领全局,统筹协调,每周一调度,每月一反思,每学期一总结展示。教导处、教科室领导包课改组,语文、数学五个课改组在竞争中合作提升。在时间、地点上,在紧张的校舍中,专门腾出两个教室作为语文、数学的课改展示厅。每周二全天展示,雷打不动,从时间、地点上给予保障。在课改组研究方式上:坚持课改课教学常态化,采取“一课三摩(磨、模)”的研修方式,引领教师落实课程标准,有效地研究使用教材。三摩(磨、模)首先是一观摩:在学习中反思,生出先进的教学思想。个人课堂实践,组内观摩,观摩发现问题,形成研修主题。二研磨:在揣摩中生成智慧,磨出科学的教育智慧。听课后,组内教师或教研组长与授课教师的集体研磨,针对问题修正教学行为,锤炼教学思想。三建模:在实践中提炼优化,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备课组二次备课,思维碰撞,集体攻关,形成教育智慧和优化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 “一课三摩”研修活动中,学校领导全程跟踪指导,我们以课标为导航,以问题为牵动,以教材为依据,以课例为载体,各备课组、教研组敢于直面新课改中的教育难题,形成了勇于攻克难关的研究风尚。

目前,语文、数学探讨出了初步的教学框架。语文学科“六导六学”式,即明确学标,导学目标;导入预习,自主学习;导思促读,初学交流;导引探究,互学对话;导标反馈,评学达标;导练拓展,学以致用。

数学学科形成了“学、展、点、练”互动生成式。“学”:预习引领,自主生成。“展”:分层互动,促进生成。“点”:引导总结,升华生成。“练”:梯度练习,巩固生成。

在评价内容上,六度评价,即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从评价方式上:观课议课团成员评价老师,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观课、议课团,进行评议,下达课堂教学诊断书,肯定优点、提炼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并跟踪整改。根据评议成绩,评出课改示范班及课改优秀教师。学校领导根据课改小组全员捆绑成绩,包括推门听课和展示课的成绩,评价课改组长。

在保障机制上,鼓励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校跟踪培养的前提下,外出进修,先后有8名骨干教师被送到上海华师大进行深度培训。评优选先,优先考虑。更优异者,作为领导干部后备力量重点培养。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