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沈健:尊重个体发展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时间:2016-05-09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记者:针对部分地区人为推动城镇化,过多撤并学校、教学点,有的专家提出现代教育的趋势是小班小校,江苏对此有什么思考?

沈健:历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编者注)测试结果显示,能够在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学校和班级规模普遍控制得比较好。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学校教育,具有为追求效率而牺牲个性的特征,而“小班小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使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得到尊重,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省教育发展追求的方向。目前我省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已开展了“小班化”教学的相关尝试和探索。

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现阶段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小班小校”办学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上好学。要根据新型城镇化、人口流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等带来的生源变化,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办学点,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学校资源。

其次,要以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为标尺,大力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进一步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人数奠定坚实基础。当前,要围绕“全面改薄”工程,以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为抓手,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为重点,推进教育布局科学化、学校建设标准化、资源配置均衡化,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再其次,进一步落实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大对流动人口流入地教育工作支持的意见》,从管理、用地、师资、经费等难题着手,加大对流动人口流入地教育工作支持力度,尽早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以上。

最后,推进适度规模办学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发改、财政、编制、人社、国土、住建和教育等部门要共同协作,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加大教育经费、编制等方面的投入,加快教育资源建设,努力为“小校小班”办学提供条件。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个性地发展

 

记者:如果中小学不再把考分、升学作为最终的指标,那么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会促使教育大变。江苏省有什么考虑,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沈健:“十三五”阶段是江苏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实现我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立德树人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完善中小学生品行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及各类专题教育,形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其次,要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系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再其次,要推进评价改革,不断完善综合评价制度,从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业水平与课程修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审美素养与艺术特长、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不断强化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学生艺术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注重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转变“离乡教育”方向,根本上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记者:前一时期,不少农村地区把教育办成了“离农教育”“走出大山”的教育,那么教育该不该变成爱乡亲、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有能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教育?或者说教育应不应该为本地的发展培养人才?江苏对此有思考吗?

沈健: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必须服务于人的终身成长,二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所谓的把教育办成了“离农教育”“ 走出大山”的教育等现象,表面看来,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更深层次讲,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

要改变教育成为“离乡教育”的状况,根本上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教育而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用实实在在的努力让农村的孩子不需要“走出农村”就能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

我们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江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为广大有志青年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引导,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才能改变家乡的面貌,同时,要用浓郁的乡土情结感召学子,用优秀地方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子,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他们回报社会的信念。另一方面是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就业等基础性服务。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广大有志青年提供学有所专、学有所成的机会,为本地培养和储备大批专业化技能型复合人才,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上一篇:活着办教育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