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弟子规》有关键性的缺陷

时间:2016-05-09作者:李山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弟子规》教育孩子“须顺承”,其逻辑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大人都懂。是不是这样先不说,关键是大人在孩子面前摆一副威严不可忤逆的架子,把孩子弄得跟“避猫鼠”似的,不论大人“教”的对不对,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小孩子人格的不尊重。须知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几句金石之言,是家长和教师应该仔细体会的:“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心不小”就包括小孩的人格和尊严。举个例子,比如能耍威严的西太后,她一辈子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又抱养了一个。自己生的同治皇帝,让她教成“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的乖戾主儿,跑八大胡同,跑死了。至于抱养的那位光绪皇帝,则让她教成性格软弱的主儿,窝囊死了。问题就出在西太后性格太强悍,而且在自己两个孩子跟前耍威严。

 

家长也会犯错误

 

也许有人会说,就是咸盐,家长也多吃了几年,会比小孩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多一点。可这事儿也不是板上钉钉。多吃咸盐的家长在做人上固然有了一套,可那一套就好吗?《汉书》记载了一位陈万年,是大官,有子名咸。陈咸也要出仕了,陈万年教儿子为官之道,磨磨叽叽,车轱辘话来回说。陈咸听了一会儿,车轱辘话成了催眠药,他在那打瞌睡,头撞上了墙,陈万年就骂儿子不听话。陈咸却说:“都听明白了!一晚上说来说去,就俩字:谄媚。”这事是否可以提醒我们做家长的,有必要先检讨一下自己的“三观”?鲁迅先生早就问过:我们是如何做父亲的?笔者以为,现在不是需要教小朋友《弟子规》,而是特别需要有“父母规”之类的东西,教教家长如何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当然有人会说,“三观”之外,家长总在其他事情上知道的多一些吧?未必。文化的传承有“前喻”“并喻”和“后喻”。前喻,是老的教小的。这在古代农耕时代大多如此,活得久,见识就多一点。并喻,就是老的未必就能教小的,因为只是积累互有长短。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太快,往往就是小的教老的一些什么了。例如在电脑、网络等方面,我们有些家长不是常常觉得老脑筋不灵光吗?

 

要学会尊重孩子

 

说到底,现代的家长,最首要的,是要对孩子的人格加以尊重,之后才可以有健康的爱的调护,才有健康的知识、经验方面的教导和引领。合格的现代家长,绝不能像《弟子规》那样板起面孔,而是要放下“老子”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遇到问题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成长,这才能把家长真正的爱体现出来。拿架子教训孩子,也可能教育出“孝子”,可那“孝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伤痕累累,又含着多少的委屈呢?爱孩子的家长竟忍如此?健康人格的养育,需要高明的家长和教师,而健康人格的内涵,也包含关爱他人的能力。古人提倡“孝道”,理由之一是“养儿防老”,颇带点儿社会保障意味。

今天,或许不用“养儿防老”,可是来自后辈的关爱,还是老人的需求。要是您在孩子小时就将其人格弄得伤残,弄得拧巴,恐怕最后拧巴的人格,终会反弹到您做父母的身上。这多可怕,又多悲哀!

责任编辑 姜乃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