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爱与心灵的丰富: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

时间:2016-05-09作者:刘铁芳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在教育上,有一个话题叫做“有心插柳柳成荫”。创造力的培养,也许我们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模式,但我想它一定有我们认同的精神品质基础。我认为重要的两个品质就是爱和心灵的丰富。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跟7岁半的女儿在一个傍晚曾有一个亲近的对话。我女儿语言能力还不错,我说,“你今后写文章肯定会比爸爸写得好”。我女儿马上说,“我今后不想写文章,我想当设计师”。我说,“做设计师很好”。女儿问我,“设计师做什么呢?”我说,“设计衣服,除了设计衣服,还可以设计鞋子、帽子,设计房间一些装饰,还可以设计屋子,还可以设计城市。”我女儿马上接话,“只有人是不能设计的。”听到这个话,作为父亲的我心里真的非常舒服。

女儿在认知上的创新的显现是非预期的,但是它有发生的基础。这种基础是什么呢?无非是我和女儿很亲近的关系。在这种亲近的交流之中,我没有给孩子设定固定的思维空间,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一点一点引导她的思维扩展,让她处于积极的思维情境之中。

我从中发现,个体创造力涌现的两个基础性素质,一个是爱,即在交往情境中洋溢着的父女之爱。第二就是丰富性,仅有爱是不够的,在爱中要开启个体心灵世界的丰富性。父女交流从与孩子贴近的生活主题逐步延展开来,促成女儿思维空间的拓展。如果说爱成就积极的交往情境,激发生命的活力,孕育生命的温度,丰富性就是要显现开阔的思维空间,敞亮儿童的理智视野。

爱发生在人与人的真实交往之间,爱一定需要人的真实回报。爱的具体表达形式是关注与期待,尊重与理解,支持与促进,包括前面两位李校长他们的日常教育实践都能较好地体现这个主题,由此形成人与人紧密关联。所谓成长,就是活在与他人之间,就是活在人与人的关联之中。爱的教育不仅直接孕育个体的爱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情态,同时也在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中孕育着个性的心智状态。

同质性事物的丰富与扩展,然后是异质性事物的丰富与扩展,还有同一事物的纵深性扩展。个体创造性思维的显现就是在教育情境中内容丰富性的牵引下,在个体水平、垂直或椭圆形思维展开过程中的思维跳跃,一种跨越的、反向的或者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展观与思想活动的形成。

爱是情感性的激励,是属人化教育场域的展开与个体发展内在动力的培育。丰富性是智识发展的基础,是给个体天赋潜能的显现提供理智的支撑。个体的发展始终是在爱和智慧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过程就是在爱的交往中的自我丰富,而非被动性的智力开发。

富于爱心的交往需要理智性内容的支撑,否则这种交往难以超越日常生活的品质而流于平庸与琐碎。爱的交往,在个体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创造力的视角看,爱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爱的交往作为个体发展的场域孕育催生着个体智慧与创造力。个体创造力的显现具有非预期性,教育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