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启示录

时间:2016-05-10作者:姜乃强  宋欣园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伴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成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者显著增加。留日海归博士、著名内分泌医学专家袁群教授,多年来在国内外从事肥胖及与之相关的疾病研究,对日本的健康教育及其成效有着独到的见解。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国际医疗部,就避免慢性疾病低龄化及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话题采访了袁群教授。

 

青少年超重与肥胖问题凸显

 

记者:目前我国人口的超重与肥胖问题现状如何,超重与肥胖有哪些健康隐患?

袁群:近年来,伴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者显著增加。肥胖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血栓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2009年至2010年,美国成人肥胖者已超过了780万,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

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国民超重肥胖问题日益凸显。

在北京,2014年全市18至79岁常住居民肥胖率由19.01%升至21.9%,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属于肥胖。预防肥胖的流行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善这些状况并相应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记者:解决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问题,学校健康教育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袁群:面对慢性疾病患者年轻化的趋势,学校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食物与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营养健康意识,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要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意识。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为慢性疾病的预防奠定基础。

在日本,伴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种种问题。在大都市,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堵严重、环境污染等,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为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日本从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抓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在日本留学时,对于日本学校的学生营养健康工作感受很深。日本对于儿童及在校学生的营养工作,做得很好。这些做法都有法律保障,学生每天一盒牛奶,每天中午饭必须在学校吃、在幼儿园吃,学校膳食必须经过营养师的调配,而且这个营养师是法定配备的。学校的饭并不一定很好吃,但一定是要有营养的。这些要求与规定,对于保证学生按比例摄入饮食营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健康教育有待法律护航

 

记者:日本学校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袁群:日本中小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这些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包括学生保健、营养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

在日本,学校健康教育享有很高的地位并有一系列的法律保障。比如,日本有学校保健法、学校体育与健康安全法、学校供餐法及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等。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

日本的学校保健教育依学生的年龄段划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以小学保健教育为例,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介绍、各种伤害的预防、疾病预防、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身体发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青春期,心理发展教育旨在让学生懂得心理是通过生活体验和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变化等都是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关于伤害的预防教育,内容包括交通事故的预防、环境事故的预防、学校生活事故的预防和家庭事故的预防等。预防疾病的教育,内容包括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结核病的预防、龋齿及牙病的预防等。健康生活教育的内容包括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睡眠与健康及学校、家庭、社区的生活与健康等。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