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数字原住民”的网络生活

时间:2016-05-10作者:孙彩平  耿少萍  曹艺珂  王玮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5.有明确的网络规则意识,但需提高信息辨识能力

在对“网络中是否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回答中,91%的高年级小学生都认为网络中也有一定的规范,所以选择不可任意妄为。关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八成的高年级小学生知道网络信息有真有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拥有明辨真假信息的能力,有15.7%的高年级小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

(二)网络游戏生活及其道德状况

1. 高年级小学生网络生活基本状况

(1)80%以上的高年级小学生玩网络游戏,但沉迷者不多

被调查者中,81.4%(9451份问卷)的小学生表示有参与电子游戏的经历,可见,玩网络游戏已经是目前高年级小学生的一种普遍娱乐形式。但在有电子游戏经历的高年级小学生中,单次玩游戏超过5小时的人极少,绝大多数小学生(91.7%)会把每次玩的时间限制在两个小时之内,而74.8%的人表示每个星期玩游戏的频率不会超过两次。同时,绝大多数小学生会选择玩免费的游戏,只有12%的人会偶尔花钱玩游戏。

(2)玩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有四分之一强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有社交作用

82%的高年级小学生认同电子游戏的休闲娱乐功能,希望通过玩网络游戏达到益智、锻炼技能、消磨时间、缓解学习压力的功能。超过四分之一的(28.8%)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的社交作用,认为玩游戏也能让自己和同学有共同话题。

(3)手机和单机游戏是主流,少数人会玩大型网络游戏

高年级小学生平时能接触大型网络游戏的机会很少,只有极少数人表示参与过“生死狙击”“火线精英”等大型网络游戏。手机和电脑上的益智单机小游戏最受小学生欢迎,他们也会有意识地浏览4399、7k7k等游戏网站,参与其中的小型联机游戏。

(4)更愿意与熟人一起玩游戏,对陌生人多持谨慎态度

参与调查的高年级小学生表示他们的游戏伙伴多是自己的家人和现实中的朋友、同学,也不排斥在网络游戏中新认识的“朋友”。他们更愿意把后者称为游戏中的“搭档”,而且,他们对游戏中“搭档”和“朋友”的概念分得比较清楚:近 46%的人认为游戏中的“搭档”不同于现实中的朋友,不可轻易相信;有三分之一的人觉得通过网络游戏也可以结识一些朋友(搭档),但要看具体的情况。54%的小学生更愿意选择同性合作者。

2.高年级小学生网络游戏中的道德状况

(1)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高年级小学生愿意遵守游戏中制定好的规则,表现出较好的规范意识。比如,对于游戏中共同的战利品,一半以上的人(59.3%)倾向于按照游戏本身规则进行分配,其中19.9%的人喜欢按照自己和合作者商量好的规则来分配。

(2)游戏中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交往原则

面对游戏中的对手或敌人,选择直接主动攻击对方的极少,有近一半(46.5%)的同学把竞争当作自己发展的动力,四分之一强(28.5%)的同学选择躲避冲突或者忽视冲突(放任不管)。只有超过一成(11.3%)的同学有区分游戏情境和现实情境的意识,选择在游戏中按规则击杀、战胜对方,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认为要友好地对待朋友。

(3)在利益面前懂得“礼让”

在游戏中,当自身利益与朋友利益发生矛盾时,超过七成(71.1%)的高年级小学生选择在仔细认真思考、权衡协商之后做出取舍。也有一些人(18.6%)比较讲究“义气”,选择愿意为朋友放弃自己的利益追求。整体上比较懂规则与礼让,不会抢夺。

(4)游戏中言语文明表现较差

将近四分之一的高年级小学生表示有在玩游戏时讲脏话的经历,甚至讲脏话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约14.1%)的习惯。平时很有礼貌的小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时也会说些粗话和脏话,甚至有些小学生就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始说脏话的,这一习惯,也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5)四分之一的高年级小学生会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高年级小学生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过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作息、思维方式也或多或少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

(三)高年级小学生网络交友情况

1.80%的高年级小学生愿意与熟悉的人在网上聊天

83.1%的高年级小学生还是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人聊天,只有1.1%的人选择与完全陌生的人聊天。小学生主要把QQ、微信等虚拟工具当作一种即时性的交往平台。但虚拟聊天毕竟有不同于现实的特点,在这个“熟人圈”中,只有一半(50.6%)的高年级小学生倾向于表现跟现实生活一样,另一半则选择与现实不一样的表现;9.6%的高年级小学生期待自己比现实中表现得更为完美,37.3%的被试选择面对不同的聊天对象,会有不同的表现。

小学生并不隐瞒自己有网友的事实,也不认为自己有网友是要保守的秘密,有68.4%的小学生会和同学谈及自己的网友。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