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守定高原   守定教育

时间:2016-05-10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作为刚起步的私立学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但是,有很多贫困的学生及家长向他求援,他几乎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每年都得拿出一大笔钱帮助那些家境窘迫的孩子完成学业。他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每学期都得把无力继续读书的学生名单上报德育处,然后通过“党员一帮一”活动,或其他办法帮助他们。十几年来,学校先后对近千名学生减免各种费用,现在每个年级都有十几名学生除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外,还享受学校助学金,并免费住宿。

从2010年开始,学校每年春季将未完成义务教育,流浪在社会上的“流浪学生”,招收回学校,成立“预科班”,为其提供无偿义务教学。截至今年,共计帮助了700余名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使得他们悬崖勒马,步入了正确的人生轨道,为他们重新扬起了希望的风帆。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但一辈子做好事就难了。截至目前,他已累计筹资600多万元用于帮助、救助、培养困难学生和孤残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学生中有高科技人才,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红外制导专家张金锁,也有诸多优秀的企业家、工程师不胜枚举。

 

携手公益,节省财政开支3000万元

 

崇山峻岭掩不住,千锤百炼透风流。在苏德华的管理下,达拉特旗第十中学在办学效益和各方面的成绩显著。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质量,满足学校教学、实习实训的需求,身为校长的他,在没有任何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自筹经费,将自己早期经营煤矿、房地产以及大量编写出版教学习题集的全部劳动所得收入用于大量购置教学设备,新建学生公寓、塑胶操场、体育馆、报告厅、图书阅览室,新增钢琴实训教室、汽修实习实训场地等学校基础设施。

2005年春天,达拉特旗二完小建设教学楼和宿舍楼,孩子们没有教室,二完小校长找其他有闲置房屋的公办学校和事业单位帮忙,都被以各种理由借口推辞了。苏德华听说这个情况后,主动提出无偿帮二完小解决教室问题。2008年,无偿帮助达拉特旗第八中学解决因建设教学楼而无教室的问题。

2014年夏天,学校校安工程加固施工,所有师生都放了暑假,大家都在家里享受着安逸、清凉的假期,已经五十五岁的苏德华,却每天穿梭于学校施工现场,不顾烈日的暴晒,自己动手搬钢筋、凿地窟、搅水泥,生怕工人们哪道工序做得不合格、不到位,导致校安工程出现状况。他每天坚守工地,监督指导工程的进展情况,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个假期,天天如此,从未停歇。

苏德华不仅为达拉特旗第十中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扩大了当地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为缓解公办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做着公益事业,为地方财政每年节约近3000万元的办学经费。建校十几年来,他先后共计投资了一亿多元用于学校教学设备的购买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中,渐渐引领上一条有明确方向、有先进办学理念、有职业特色的办学之路。

 

乘风破浪,首创旗民办学校

 

2000年8月,达拉特旗第十中学建校,苏德华担任首任校长。2001年7月,达拉特旗第十中学被旗委、旗人民政府作为改革试点有偿转制为民办学校。这位黄河达拉特岸边上成长起来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首创旗民办学校。

在当时,公办学校转制民营在内蒙古自治区尚属首例,全国少见,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苏德华没有畏惧摆在眼前的重重阻力,而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至此,学校开始走上了自主办学、自谋发展、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

2004年,达拉特旗第十中学在普职并存的情况下,采取了从普高学生中向职高分流的措施,使得在职高学习的学生直接受益。该经验在全市普遍推行,致使鄂尔多斯市的教育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位次在全区大幅度跨越。

作为从教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慕名利;对学问爱之弥深,钻之弥坚。他怀着对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和满腔热情,始终秉持为民办学、造福桑梓的办学宗旨。在他的领导管理下,学校高考成绩连年飙升,为此,学校多次受到国家、自治区、市级的各类嘉奖。

苏德华任达拉特旗第十中学党委书记、校长15年来,他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了达拉特旗乃至自治区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开创了与时俱进的办学之路;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民办教育的品牌传奇。

翻身不自傲,乘风展宏图。30多年的风雨沧桑,他始终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按他的规划,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将把达拉特旗第十中学建设成为全国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示范性民办学校。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