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彦与同事们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在国际上对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结构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领导和参加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他在我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取得突出成就,为在我国开展氟化氪激光技术和激光核物理研究做出贡献。1993年王乃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全球核理事会奖。
王乃彦院士非常关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他参与了王绶琯院士发起的推动中学生走进实验室的北京科技俱乐部活动并担任副主任。长期以来,王院士多次担任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会主任。他认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从娃娃抓起。就这一话题,本刊记者日前前往王老工作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对王乃彦院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王老您好,我以前做科技报道时就看到您一向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科学素养培养十分上心,拨冗做了大量工作。您是怎么认识这项事业的?
王乃彦: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光关系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所有现代社会公民的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总体素质的提升。现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还不很理想,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在社会上,不科学、伪科学的言行还时有发生;国人在思维、行为上,在分析、判断能力上都很有提高科学素养的必要。
记者:也有人认为,中小学学科内容包括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了,为什么还要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单独提出来呢?
王乃彦:科学素养包括知识、知识体系,包括对于科学本质属性的认识,还有科学的方法论。我在北大读书时就学过科学发展史,很是受用。
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比如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科学精神等等。就拿我们搞科学研究的经验体会来说,搞科研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业务范围内的、业务以外的。能够坚持下来取得成功,除了业务能力以外,志趣和责任心也很重要。有了志趣,就不觉得辛苦,即所谓“乐此不疲”。干事业,长期持续努力从事一项事业不能光靠兴趣,要有志于此,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把事业和追求相关联,把事业和完成使命、回报社会、回馈人民、谋求人类福祉等远大目标相关联,就会使人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在个人品质方面,科学要求人们一定要诚实、诚信,就是严守学术规范。做人要诚实,不能造假、不能说假话,不要总想着讨巧、走捷径;做学问要扎实,打牢基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都要过硬;做事情要踏实,该做的实验一个也不能含糊。所有数据都必须真实可靠,丁是丁、卯是卯,做不出来就反复思考,有必要还得推倒重来。在科技研发方面,有的人作假,有时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作假,而是遇到了艰难险阻,遇到了迈不过去的门槛时,意志力不够强,学术规范意识不坚定,就去改动数据或抄袭他人,结果毁了自己,所以诚信是最重要的科学素养。现在我听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