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培养科学素质是教育应有之义

时间:2016-06-12作者:陈宝泉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小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爱给大人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可是不小的学问。这要求家长要不断地学习,遇到答不上来的就诚实地说,爸爸妈妈也不完全了解,以后搞懂了再回答你。此时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不懂装懂糊弄孩子。

现在家长都在辅导孩子做作业,这里面也有很多学问。我的小外孙女就喜欢让我辅导,不喜欢让她妈妈辅导。为什么?她妈妈就会照本宣科,拿着课本给孩子讲。我不是那么做,而是用自己已经消化了的知识给孩子讲。比如讲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我先把分解质因数讲透,从原理上让孩子理解其中的道理,再讲下去就简单了。再有就是教给孩子一些技巧,心算19乘以3,用20乘以3再减去3就好算多了。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教科书上也有一些没有把概念讲准确的地方。比如讲二维平面的时候,书上出现了“轴线”的概念。“轴线”是三维立体的概念,旋转的中心称为“轴”,二维应该叫做“对称”。我在辅导的时候很注意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出题的时候要先出孩子掌握的,孩子答了两三道后很踊跃,这时候再出有难度的。难度要按照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慢慢地逐步地增加,要使他们愈学愈有趣,愈学愈有信心.

记者:我知道王老一直关注教育,您上学的时候经历很多,很有故事吧?

王乃彦:学校教育很重要。我庆幸自己在小学、中学、大学都遇到了一流的好老师。抗战期间,我全家跟着父亲撤退到福建山区的沙县,现在的三明市。我的小学就在一个破庙里,黑板就是旧木板涂上锅灰,一摸一手黑。老师只有校长和他的太太。校长很有学问,教我们算术、语文、体育,还教我们唱很多救亡歌曲,像《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女老师文艺细胞更多,教我们排演救亡戏剧。我当时扮演一个参军抗日的青年,唱词我还记得。当他和母亲告别去参军时唱着“妈妈回头见、回头见,孩儿去了、请您莫眷恋。这次上前线是为祖国战,战死沙场上,我心也情愿……”这些幼小时接受的教育,到现在都还铭刻在脑海中。

我上小学时还经历过一次深刻的诚信教育。那时候我负责看马蹄表去打下课和上课的钟。冬天山里很冷,上课很受罪,手脚冰凉。后来就有大孩子教我作弊:提前去打下课的钟,下了课再把表拨回去。搞了几次被校长发现了,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这么做错了,嘱咐我做人要诚实,什么事都不能作弊。他很和蔼,还摸了摸我的头。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校长对教育非常在行,犯了错的孩子,能改正还是好孩子。这种爱的教育让学生终生难忘。

解放后,我从福州三中考到福州一中,遇到了非常好的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当时开始搞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有的学生说作业太多,数学老师徐景贤就回应说,今天做一三五七,即跳着做一半。我是每次都全部做完。老师喜欢我这么做,在作业本批上“很好”“非常好”,有时还添上个加号。物理老师林童雀不光课讲得好,还是“问不倒”。我课余对航空、无线电感兴趣,整天琢磨飞机是怎么起飞、怎么降落的,随时去问他,他都给讲得清清楚楚。学电学时,他指导我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让我很有成就感,产生了上大学学物理的志趣。我在高中时参加了一年多土改工作。结束后又选择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一年多的课没上,还要跟上原来的班,落下的课要补考。我的数学、物理老师就约我到家里给我补习。夏日炎炎,福州很热。老师一边摇着大蒲扇一边给我讲,做习题演示。单日补物理,双日补数学,给我吃“小灶”分文不取。这些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很快我的学业就赶了上来,补考后的成绩达到了班里第一名。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师,每次回家乡都要去看望他们。

上大学时赶上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优秀物理老师饶毓泰、周培源、叶企孙、王竹溪、胡宁、黄昆、褚圣麟、虞福春等,一大批中国物理界的领军人物都集中到北大。北大物理系原来就有优势,那时候在北大读物理真是有福。我的普通物理课是黄昆院士讲的,大家都说听黄老师的课就像听交响乐。我后来也成为院士,和黄老师接触多了,就问他讲课的诀窍。他回答说没什么诀窍,无非是讲新课前,一节课的内容要准备四个小时以上。黄老师留的作业都要认真思考才能完成。有的同学要去找出处,翻了好几本书也找不到。黄老师知道后告诉我们,你们别找了,这些题都是我自己动脑筋想出的,没有现成答案。黄老师任课时有组织讨论的习惯。有的时候是让学生提问,他来回答;然后他再向学生提问,这时候全班都很紧张。其实他提问也很有学问,从不让学生难堪,点名提问时每个问题都适合被问者的水平。当然也有一次,他提出的问题谁也答不上来。此时黄老师很沮丧。但他没有批评我们一句,反倒很自责地说,“我这节课没讲好,一塌糊涂,这一节要重新讲”。这真是大师风范。

1955年,王乃彦大学三年级刚结束,这一年分专业。本来要学无线电电子学的王乃彦被分配学习原子能专业,当时叫北大六组,代号546。其背景是1955年中央做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决策。从此秘密拉开了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序幕。于是就有一批大学生开始学习核科学与核工程专业,为核工业研究开发准备人才。王乃彦成为这最早一批大学生之一。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