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得到了首师大基教院各学科教授的大力支持,并作为首师大支持附中发展的合作项目。经过近4年的研究,最终形成了 9个学科16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自己的学科核心基础知识数字化校本资源库,出版了《学科核心基础知识——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一书。
开展“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研究
教师对教材课标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仅仅是形成教师课程的第一步,这些知识和知识背后所承载的学科素养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教师课程构建水平或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它回答的是教学上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怎么教”。
实践证明,传统课堂的讲授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追求。于是2010年4月起学校进行了“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改革。这一教学模式研究与推进,旨在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追求转化为教师可操作的教育行为,并力求使之成为新的教育习惯。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有八个基本环节,即出示学习目标、点评导学案(或自主学习)、互帮互纠、合作探究、学生展示和点评、教师点拨提升、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其特点是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先学后教,教师的教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将班级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三方面转变: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
当然,学校研究模式,运用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过分模式化。而是通过模式教学的推进使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教师建构教师课程的质量和水平的大大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
总结
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教师课程建构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只有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了,才能实现学校内涵的持续发展。总之,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效提升学校课程建设中教师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提高教师这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引领教师开展对课标和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程的自主构建水平,是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
责任编辑 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