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工作近三十年,从无视这个问题到追寻这个问题,从“看听”(看贤士达人之文,听名家仕者之言)中领悟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做思”之体会。但是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对教育的定义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但“答案”不久似乎又被证明不全不明甚至不对,至今我也只能用当前对教育的理解来回答这简单而又深邃的命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
之所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表述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是教育功能的客观写照,是教育价值的必然取向,是教育非功利性的本真理解。基于对教育这样的定位与理解,基于践行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教育情怀,我以为“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应成为我们美好的教育愿景。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从教育的本义、教育的路径、教育的现状三个纬度来思考教育的。
首先,从教育的本义来说,教育就是育人。教育到底是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八十岁的教育?所谓十八岁的教育就是以面向孩子升学(高考)为目标,追求短期效应的应试教育(其实不应称之为教育,最多是教学);八十岁的教育是指面向孩子终身需要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终身成长和生活的教育。相较于“八十岁的教育”,升学只是孩子人生成长的一种经历,相比孩子一辈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来说,这种教育不是必须与必要的。我的教育情怀和理想让我选择了为孩子“八十岁”服务的教育,也就是站在孩子一生来思考教育、践行教育。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和家庭,而学校其实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家庭的延伸。教育就应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两个重要空间——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所以我们把校风与家风、民风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仅仅是校内校外空间的对接,更是今天与明天时间的对接。只思考校内和今天的教育会让教育光彩失色,甚至让教育走偏走歪走斜;只考虑校内和今天的教育,教育效果会随时间推移、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得十分渺小甚至无用。这也是当前好多社会不良现象出现后,媒体与民众责怪教育,认为教育对此难辞其咎的原因,而教育在回应媒体和民众时又显得十分委屈,因为教育的确难以承担如此社会“重责”。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就是教育价值前置的一种策略与路径。教育不但要服务学生终身成长,同时要让教育通过帮助、引领、启迪人的成长,促进帮助家庭与社会的改变,或者说,通过人的教育,达到改善家庭和社会、改进家庭和社会、改造家庭和社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