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   三轮齐转

时间:2016-06-13作者:方华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教育是什么?工作近三十年,从无视这个问题到追寻这个问题,从“看听”(看贤士达人之文,听名家仕者之言)中领悟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做思”之体会。但是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对教育的定义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但“答案”不久似乎又被证明不全不明甚至不对,至今我也只能用当前对教育的理解来回答这简单而又深邃的命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

之所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表述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是教育功能的客观写照,是教育价值的必然取向,是教育非功利性的本真理解。基于对教育这样的定位与理解,基于践行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教育情怀,我以为“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应成为我们美好的教育愿景。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从教育的本义、教育的路径、教育的现状三个纬度来思考教育的。

首先,从教育的本义来说,教育就是育人。教育到底是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八十岁的教育?所谓十八岁的教育就是以面向孩子升学(高考)为目标,追求短期效应的应试教育(其实不应称之为教育,最多是教学);八十岁的教育是指面向孩子终身需要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终身成长和生活的教育。相较于“八十岁的教育”,升学只是孩子人生成长的一种经历,相比孩子一辈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来说,这种教育不是必须与必要的。我的教育情怀和理想让我选择了为孩子“八十岁”服务的教育,也就是站在孩子一生来思考教育、践行教育。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和家庭,而学校其实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家庭的延伸。教育就应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两个重要空间——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所以我们把校风与家风、民风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仅仅是校内校外空间的对接,更是今天与明天时间的对接。只思考校内和今天的教育会让教育光彩失色,甚至让教育走偏走歪走斜;只考虑校内和今天的教育,教育效果会随时间推移、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得十分渺小甚至无用。这也是当前好多社会不良现象出现后,媒体与民众责怪教育,认为教育对此难辞其咎的原因,而教育在回应媒体和民众时又显得十分委屈,因为教育的确难以承担如此社会“重责”。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就是教育价值前置的一种策略与路径。教育不但要服务学生终身成长,同时要让教育通过帮助、引领、启迪人的成长,促进帮助家庭与社会的改变,或者说,通过人的教育,达到改善家庭和社会、改进家庭和社会、改造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