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加紧制定新的教育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为此,学校需要给予未来一代全新的技能、知识、素养,这就是面向21世纪的技能和素养。学校要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使得学生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对此,学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变革教育模式,培养年轻人的这些素养,帮助他们树立企业家的心态并掌握好创造知识的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将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阿斯玛·阿尔法达拉博士认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计新的课程与加强教师的培训。21世纪的核心素养教育不是固定的,这个教育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重要的不是关注前十年和未来十年核心素养的变化,重要的是关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课程、执行课程,并且评价这些课程所带来的效果。
阿斯玛·阿尔法达拉博士介绍,20年前她是大学的物理老师,教本科生物理。那时,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大不相同,全球化、新技术带来新变化,更多的是学生通过小组与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教育界的从业者来说,如今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教与学。学校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对教师进行新教学方法的培训非常重要。
刘坚:核心素养教育从理念到成为系统的实施方案,再落实到课程,落实到学习,落实到评价,有漫长的路要走,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刘坚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的院长,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首席专家与副主任。他是博士生导师,也是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副主任。
刘坚教授多年从事课程与教学、评价与诊断、数学教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大众数学”“新课程改革”“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教育健康体检”的积极倡导者,是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与实施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日前,他带领他的研究团队通过与WISE合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分析,发布了《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报告探讨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包含的核心要素,认为核心素养教育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是对国际教育改革已有经验的发展和超越。
刘坚教授介绍,超越特定领域的通用素养,如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受到了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结合真实情境、开展现实主题或跨学科主题学习,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等,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举措。这些也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一直在倡导和强调的。最受各国重视的七大学生核心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