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讲究社会互动的时代,家长会越来越普遍;即使在乡村地区,家长会也不再新鲜。在理想的图景里,家长会搭建了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弥合“碎片间的缝隙”,实现育人合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会走调、变味,让家长会良善的初衷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教师和家长应该在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础上携起手来,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只不过,一些教师却凭借身份优势对家长进行批评和训诫,家长会也从某种意义上演“变形记”。质疑家长的“外行身份”和“价值取向”也好,不够耐心、不够细致也罢,少数教师居高临下地对家长进行指责,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越位和角色失范。
在传统社会,教师作为一种知识精英,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较高的位置;许多缺乏良好教育背景的家长,往往对教师言听计从。伴随着社会变迁,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不同教育观念出现摩擦和碰撞在所难免。在教育环境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当下,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也考验着每一位教育从业者。
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今天,教师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少地取决于身份标签,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角色扮演。在家长面前,教师并没有天然地高人一等;许多家长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并不比教师低,教育理念并不见得比教师落后;即使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