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永远的吴贻芳永远的金陵女子大学(下)

时间:2016-07-12作者:赵飞飞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在《联合国宪章》签署仪式上,联合国会议指导委员会考虑到中国是最先受到侵略也是最先奋起抗击入侵的国家,因而特别推举中国为签署《联合国宪章》的第一个国家。这样,吴贻芳就成了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代表,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联合国的史册上。

 

四、解放后为教育事业继续奔波

 

1950年12月30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汇来中国,在华各教会学校都面临经济来源断绝。1951年1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各教会大学校长会议上,各校决定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经费,将学校改为公办。这年秋季,金陵女大与金陵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吴贻芳担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与中央大学改名的南京大学合并成立新南京大学,在原金陵女大旧址建立南京师范学院,吴贻芳任副院长。对这些变故一些金陵女大学生想不通,吴贻芳对学生说:“要说感情,我与金陵女大的感情是够深的了。20多年来,我以校为家,学校成了我的寄托。现在党决定进行院系调整,以后,它规模变大了,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这正是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

1953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决定让吴贻芳担任省教育厅厅长。当时,有人担心,吴贻芳解放前两辞教育部长之职,这次叫她担任教育厅长她肯赴任吗?吴贻芳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愉快地去赴任。她笑谈:“当教育部长是国民党的官衔,当教育厅长是人民的勤务员啊!”1956年8月24日,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一届四次会议上,吴贻芳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这也是江苏省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副省长。工作繁忙,头绪众多,吴贻芳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辛勤工作着。

1979年2月,吴贻芳突然收到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女校友会的来函,通知她荣膺“和平与智慧女神”奖,并热情邀请她前往美国出席密执安大学的颁奖仪式。

一年一度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是美国密执安大学女校友会在1972年设立的,专门授予终身从事某种事业取得杰出成就,并对社会服务事业、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为母校挣得荣誉的密执安大学女毕业生的。当时国内对美国的认识尚不一致,吴贻芳也有所顾虑。中央很快通知她:吴校长赴美领奖是件大好事,有利于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吴贻芳在美期间还可以顺便访问一下其他地方,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这样4月27日中午,吴贻芳参加了隆重的授奖仪式,密执安大学代理校长史密斯博士亲手将用金色英文字母镌刻着吴贻芳名字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授予吴贻芳博士,赞扬吴贻芳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进步的女政治家”。吴贻芳用流畅的英语作了20多分钟的答词,她深情地说:“这不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给予我的祖国,我的人民,特别是我们中国妇女的荣誉。”

 

结语

 

吴贻芳校长作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她所期望的,远不仅是让金陵女大成为文化自由交流的场所。她还希望通过教育文化实践,创造出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新的中国文化。实际上,金陵女大开放的环境、国际化的视野与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现实交互作用,使得中西文化在金陵女大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教育理念。宋美龄曾称赞金陵女大:“使命重大,设备完全,声誉隆盛。”

二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中,吴贻芳校长面对的不仅有国难、战乱,还有当时中国社会对女子教育的不重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办女子高等教育必然会遇到一般大学不曾遇到的障碍与困顿。吴贻芳必须和她的女子大学面对种种压力和挑战,并适时做出回应和选择。据《中国教育年鉴》第一次统计,民国5年时,全国的公立女子中学仅有4所,学生为261人。当时即使要发展女子高等教育,也没有足够生源。金陵女大作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拓展的。

金陵女大自始至终坚持办学的高标准,学校对教育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直接参照英美大学的办学标准,而金陵女大确实因其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好而著称。金陵女大之所以追求办学质量几近苛求的程度,盖因办女子教育之艰难。金陵女大在办学过程中也遭遇几次合并风波。吴贻芳治校期间,就出现了两次合并动议,被要求与金陵大学合并。吴贻芳指出,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女子以教育机会,但不能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给予女性,因而坚决反对合并,捍卫金陵女大的独立。

吴贻芳任校长期间金陵女大为社会培养了999名毕业生,被誉为“999朵玫瑰”,她把培养的每一位女学生都形容为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玫瑰带刺,她们刺破了长期以来束缚妇女的纱罩。金陵女大维新的思潮、实践给社会带来冲击和示范。她们像一粒粒种子,撒落在世界各地,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或骨干人物,成为中国女性优秀的代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吴贻芳校长以无限浓情、智慧与担当书写了她与金陵女大道不尽的“母女情缘”,也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事业留下了金碧辉煌的画卷。

责任编辑 陈宝泉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