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则是在承认不同学科差异性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幼、小、初三个学段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相近学科及同科异段的教材资源,重构知识体系,形成符合学生学习逻辑的“知识树”。
说是研究课题,其实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改真做,全员参与。
为此,学校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将幼、小、初三个学段的14门学科进行重新规划,整合为文科、理科、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六大课程板块,其中文科包括中小学语文、思品、品生、历史、地理;理科包括中小幼数学、小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包括中小学英语;音体美科包括中小幼的音体美。其中,依据学龄特点和课程标准,又将小学和初中的文科进一步细分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
要实现学段衔接、学科融合,整体育人的设想,教研、备课模式也需要创新。学校打破以往年级组分科教研备课的做法,改为分学科建制大教研平台,建立以育人为主题的全科式教研机制。教研活动分为: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坐在一起集体教研、备课,把相对孤立的各学段知识梳理衔接起来;相近学科教师坐在一起交流研讨,碰撞、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衔接点,拓展延伸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分学科、分年级的具体教研备课活动。
马英勇副校长说,同科异段教师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科知识的梳理,找到了学段间需要衔接的知识点,进行了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总结出符合学生学习逻辑的“知识树”。这不仅扩大了教师的知识储备,还进一步内化了课标要求。同科异段、异科同段之间的交流,有效地整合了各学段以及各学科间教育资源,有效避免或减少了过去各学段割裂,学科孤立带来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生活实际,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育人的主题从而真正得到全面贯彻。
教改产生了溢出效应
记者在学校提供的材料里看到,作为这项课题的标志性成果《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两本书。《学段衔接》内容包括文科衔接点和理科衔接点。文科衔接点分为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以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衔接点。这其中再细分每科内容学段衔接点。理科衔接点包括中小学数学、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衔接点。《学科融合》则是各学段各学科的“知识树”。研究梳理出这些科学严谨细致的思路和内容,自然少不了一批知名专家的精心指导,而华盛实验学校校长和全体老师付出多少心血是外人难以感受到的。
记者听说华盛实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多年在全区名列前茅,就问李校长有何秘诀。李校长说,是老师们辛苦换来的。我们的老师参与这项教改,必然要多付出,否则就要落后。前些年有一位从其他学校调来的数学老师,开始还是用老办法,并未在学段衔接、学科融合教研备课上下功夫,结果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他教的班平均成绩就比别人低了20多分。后来他按教改方向加倍努力,成绩又反超了别人。
参与这项教改课题,首先受益的是教师。很多老师谈到,以前只是局限在自己学段、学科的小圈子里看看教参,按个人理解上课。现在通过衔接融合教研和知识树的构建,有了宏观、整体视野和思维。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衔接和融合不仅仅是显性知识点的衔接和融合,更重要的是隐性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借鉴和互补。学科能力的提升和迁移,应从知识点着手,向能力的培养和迁移过渡,从重视教研实践过程向过程、方法、思想并重过渡。据学校介绍,参加教改实践,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迅速提升。有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就能在全区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罗庄名师、沂蒙名师,华盛实验学校在全区人数都是最多的。当然,这项教改最受益的一定是这里的学生,虽然短期的一些测量评价已经有所显示,但相信,好的教育会在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中起作用。
记者问李校长:“学段衔接、学科融合”作为十二五课题是否结题了。李校长说,课题虽然结束了,但教改仍在深化、细化。以育人为主线,整体设计学校教育教学,以及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培养人,需要改革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会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