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民满意是标准。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更加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仅决定着一个地方重大民生问题的改善,而且决定着一个地方未来发展后劲的蓄积。海门市以结构改革办人民满意均衡教育的积极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海门均衡教育走在全省前列
海门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长期以来,受清末状元张謇“父实业母教育”思想熏陶,海门人一直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基础教育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9月,全市整体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提升办学品质为目标,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为重点,深化教育结构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原则,实现了义务教育“零择校”。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实施部分学校的整合重组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累计撤并学校14所,新建学校15所,推进公共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共交流校长、教师655人。着力实施选课走班、音体美教师“走教制”,组织“卓越教师讲师团”定期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开展“公益助教助学”活动,解决了音体美教师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3年,海门市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以区域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为抓手,着力推进书香校园、新公民行动、特色学校、学校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等五大项目,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丰富文化内涵。“图书漂流”“亲子阅读”“每月一事”等项目,已成为江苏省文明办在全省推广的典型;全市所有初中、小学基本达到省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海师附小的“童话教育”、三星中心小学的“绣品文化”、正余中心小学的“新父母教育”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构筑理想课堂,学校文化展示活动精彩纷呈。“十二五”期间,海门市中小学生在国际、全国、省的科技竞赛、珠心算比赛、物理奥赛、航模比赛、物联网创新设计赛、艺术表演、作文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数千人次,校园足球在全国屡创佳绩,成为全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与此同时,海门的教育教学成绩优异,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指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学校学业水平抽测优秀率、合格率均列南通市第一,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持续名列全省前茅。
均衡教育满意度显著提升 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协作好每一位家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建、加固校舍61.2万平方米,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塑胶化操场、交互式电子白板全覆盖。计算机生机比由15∶1提高到10∶1,建成了20个录播教室和40个小学无线气象站等。2015年,全市在职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78.7%,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78.3%,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3.5%,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11.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4.6%,名师(名品)工作室增至30个,骨干教师由2010年的540人增加到现在的900人。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近三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3054万元,加大公办学校接纳民工子弟就学力度,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开展家校协作,在全国首创“家庭教育日”并连续举办了八届活动。
以结构改革提高均衡教育质量
海门市坚持以教育公平为导向推进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均衡师资配备,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矛盾突出等难题,推动了各类教育全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