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智力开发过早 素质教育缺失

时间:2016-09-13作者:本刊记者 姜乃强来源:《教育家》2016年9月号

家庭是人生最好最高的学府。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人们与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

近日,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的调查追踪,发布了《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揭示出0至18岁中国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中国孩子素质能力缺失,以及不同城市衍生的“个性化”问题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痛点。

低龄儿童智力开发过早

如同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言,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在教育大国中国,很多家长自然不会放弃孩子娃娃时期的教育熏陶。即便在孩子低龄时段,中国家长仍然十分关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报告》显示,在婴幼儿时期,近一半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阅读能力,其程度高于对孩子性格与睡眠问题的关注。

《报告》显示,家长最为关心的10项焦点问题中,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就占了4项,比如孩子不愿意主动学习、读书习惯差等。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早教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家长的期望与焦虑。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4-6岁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不少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阶段孩子智力发展抱有过高期望,要求孩子学习过多内容,从而使孩子养成被动型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造成巨大伤害。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缺失

当孩子迈入学校时,家庭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报告》显示,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让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有趣的是,“学习”并不是家长们担心的首要问题。

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学校,家长对孩子生活问题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47%上升到70%。生活能力差,成为各地中小学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孩子从来不会收拾房间,上初中了房间还要靠父母进行打扫。”调研中,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忍不住说。而她的烦恼很有代表性。

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报告》的数据还反映出更多令人担忧的问题:70%的孩子生活懒散、58%的孩子有拖延症、53%的孩子粗心马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缺乏恒心,存在畏难情绪,存在自信心、恒心、毅力等的缺失。

“这种情况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人格塑造、品质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龄阶段出现问题后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将影响学生未来个人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如是分析。

不同地区家长烦恼大同小异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的推广,各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本次调研发现,省会及沿海城市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上升显著——在积极参与调研的家长中,超过半数来自以上地区。

《报告》显示,从全国情况来看,家长们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大致相同。其中,一、二、三四线城市家庭教育焦点问题的重合度达到了80%。但对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却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例如,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家长最关注的10项教育问题中,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只有三个,说明该地区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自我成长、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意志品质的培育。而这些城市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出现的吸烟、喝酒、视力低下等行为和健康问题,令人关注。在二线城市,孩子的生活懒散问题更加突出。超过一半的家长反映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恒心、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自控力差等问题比较明显。纵观三四线城市,所有家庭教育焦点问题的关注度全部上升,说明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在三四线城市更为缺乏,家长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

如今,社会的发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此,家长帮总经理李正堂表示,《报告》呈现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也暴露出国内家庭教育理念与知识的缺失。未来,家长帮将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家庭教育理念普及相关活动,为广大家长提供“个体化”“专业性”的帮助,引导孩子们的幸福成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