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国务院常务会议新近通过的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中东西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做好的教育是企业的责任
教育本身的公共属性,使得教育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其特殊性。教育企业在将教育资源输送到更多群体时,必须保证其资源本身是优质的,而这将倒逼教育企业提升品质。
业内人士表示,教育是个马拉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匠精神永不过时,未来教育需要更多有责任感的教育企业和个人,通过探索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教育产品与服务。
在邓国胜看来,教育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完全内生于自身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观察教育企业,会发现领先教育机构的商业模式大多透着公益色彩。比如“好未来”的发展原则:有了好老师才能开班。
“做好教育和培训,本身就是最大的责任和公益。”好未来CEO张邦鑫说。发布会现场,好未来发布了《2016好未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系统展示了近年来好未来的探索足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与做法。
为了推动教育生产力升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好未来在科技方面投入连年增长,去年研发互联网方面的费用在数亿规模。以学而思ICS(智能教学系统)和IPS(智能练习系统)为例,《报告》显示好未来2007年至今已投入200人团队、数亿元人民币研发出ICS和IPS。与此同时,在线教育也在不断探索。2009年,好未来创立学而思网校,4年后成立海边直播,开创“直播+辅导”的新型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
来自《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6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同一课堂”项目通过直播技术和“双师课堂”的线上直播与线下辅导,将课程及产品送达四川、甘肃的8所乡村小学。同年11月,好未来在中央网信办对口扶贫的陕西佛坪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并与江西井冈山、瑞金、宁都等贫困地区签订“网络扶智”框架协议,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
搭建平台助推教育公平
个体影响力终归有限。如何联合更多力量、发挥更强作用、创造更大价值,成为教育企业创新性履行社会责任的风向标。
未来的教育公益不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需要发挥集合效应,这离不开科技的连接作用。“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公平最大的工具。偏远农村的孩子通过移动互联网能够获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