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学

时间:2017-02-17作者:陈波来源:教育家杂志

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二级教授,人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先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7—1998)、美国迈阿密大学(2002—2003)、英国牛津大学(2007—2008)、日本大学(2014全年)做访问学者或从事合作研究各一年,并多次应邀到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学术机构讲学。

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学

据称,现在我国每年高中毕业生已突破千万,一部分进入大学,另一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不管是直接成为劳动力的,还是几年之后成为劳动力的,他们都是共和国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理智品质如何,将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国民的总体理智水准:他们能否对从前辈、同伴、书籍、纸质媒体、网络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做出批判性思考,能否从清楚明白的概念出发进行有条理的思维,能否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理性的选择,能否在发现错误之后适时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不仅对他的个人生活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良序运作也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这些未来国民的理智品质?我以为,让他们学点逻辑知识,从中学就开始学点逻辑知识,是重要途径之一。因为逻辑学告诉我们何为正确思维,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思维,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可以这样说,逻辑学是对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和训练:在遇到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时,逻辑学要求我们首先精准地确定问题之所在;把该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逐个找出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程序、模式、方法和准则;给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检验它们的真假对错,等等。要言之,按程序操作,按规则办事,一步一步来,这就是逻辑学的要求。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容易上当受骗,就不能清晰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从而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损害。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解析: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这是我喜欢的演艺大明星推荐的商品,因此,我一定要把它买到手。

解析:一位年轻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 诉诸不当权威”的逻辑错误。因为那位明星或者歌唱得好,或者戏演得好,但她并不是某些商品方面的专家。假如她所推荐的是药品、营养品或小汽车,她有足够专深的医学知识和营养学知识吗?她是汽车专家因而能够鉴别汽车的性价比吗?回答常常是否定的。

例3:既然大家都这么说这么传,那肯定是有根据的。不然,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说?

解析:例3犯有“ 诉诸多数”或“ 诉诸众人”的错误。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否有根据,要通过事实查证,要通过理性分析。某个封闭的村庄里,由于条件落后,由于信息闭塞,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跳大神能够治病,难道跳大神就真的能够治病吗?至少有时候,下述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大多数人都弄错了,只要想一想中外历史上许多时期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就够了。

例4: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解析:例4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它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给一个人定罪,需要有经过法庭辩论而得到认可的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的证据链。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