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研讨会召开

时间:2017-05-05作者:王俊文来源:教育家杂志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5月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北京青年领袖文化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提供技术支持的“‘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中期报告暨研讨会在京举行。12名主要来自人大附中的学子经过近半年的研学,较好地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对“‘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进行了汇报与研讨。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先生分别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铁建等学校和央企的18位专家参会,并就青少年视角的“一带一路”研究《“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翟小宁校长在致辞时说,人大附中一直坚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课题必将在青少年当中掀起一股“年少有为”的热潮,为广大的青年学生树立榜样,并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其中,为青少年提供了解中国与世界的新视角,增强文化自信,提供走向未来的新道路,明确发展方向,提供分析全球形势的机会,增加青少年的人生选择机会。同时,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倡导新时期青年学生关心、参与国家发展,树立主人翁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是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翟校长还指出,正因为背负国之前途,民族之命运,新形势下的当代青少年既要博学古今,又要心怀忧乐、胸安天下,视“一带一路”建设为已任。当代青年还要把“一带一路”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相结合,与我们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相结合,脚踏实地、超前准备,为“一带一路”取得持久成效而努力学习、用心实践,同时要敢为人先,积极参与,在理论上突破、实践中创新。

“作为青少年,我们见证了大变局之下的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也深感肩上的责任与国家命运、世界未来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关注“一带一路”的建设,希望以青少年视角提出问题并努力寻解。”一名课题组成员如是说。2017年1月22日,课题组正式成立。此后,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开展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为他们讲解了《“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国际传播》《“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围绕“一带一路”的建设,同学们畅所欲言,从历史上的冲突,到技术上的变革,再到文化上的融合……我们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思想的碰撞。接下来,课题组成员通过读书、查文献、采访调研,与导师交流确定选题。2月中旬,课题组成员先后到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企业访谈,与海外部、宣传部等有关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入座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3月12日,课题组召开开题报告会。面对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十多位专家,每位同学都认真汇报了研究背景和思路,介绍了研究计划和方法。从“一带一路”出发,研究课题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学习和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虽然,他们的研究还很稚嫩,但稚嫩的背后,饱含着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科学态度。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中期汇报;第二阶段是专家研讨“一带一路”与我们的未来。课题策划李春霞教授现任中国铁建安全副总监介绍了选题缘由,她在关注和研究“一带一路”海外安全的过程中,发现青少年视角的“一带一路”研究在国内外尚为空白,在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一个由高二年级学生为主自发成立的课题组在今年年初成立,两位校长担任专家组组长,吸引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近30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课题设计和指导。与会专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