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领悟“中”字蕴含的教育智慧

时间:2017-05-15作者:田宝宏来源:教育杂志

挑起“中教育”这个话题,既不是我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个身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是对教育改革深层次思考之后的一个探索。

 

领悟“中”字蕴含的教育智慧

 

“中教育”,不是“中学教育”的简称,但讲的确实是中学教育。“中教育”正是领略到了“中”字产生的智慧,其过程是不断探索教育之根本和最佳契合点的过程,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固化思维、固执己见,不要停留在某个时段而沾沾自喜,要用开放的、运动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中学教育。

“中教育”是基于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思考,结合中国哲学的启示,以“中”为思考的原点和核心而提出的教育教学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论。

“中教育”是通过对“中”字的起源、元义、演变、发展等研究,探索“中”字蕴含的哲学意义、方法论和时空观,结合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意义而逐渐形成的本土化现代教育理论。

在“中教育”的理论框架里,“中”是价值目标、状态与过程、方法论,指导我们用“中”的哲学和方法论来看待当前的基础教育。在对“中”字的研究和考证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中”字在时、空、道、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适当其时(时)、正当其中(空)、因应时空(道)、恰到好处(节),并以此作为审视和观察教育现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态度、视角、思考方式等,进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等。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修订和再实践,逐渐孕育和产生了“中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主张。其形成和构建过程如右图所示:

“中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力求使教育的诸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主张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

“中教育”强调教育的“恰如其分、适当其时、恰到好处”,我们尝试的“中教育”,是适当的教育、合理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平衡的教育,是赋予教育更多哲学与文化底蕴和人文思考的教育。

“中教育”的主要观点: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让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且更加幸福”。“用社团改变‘分数交往’——相比‘推倒分数论’,我们更希望在追求分数的同时,能给学生加上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学校就好比一方池塘,每个生命在这里各取所需,相互关照,共同融合,构成生机盎然的池塘世界”。“我们的生活中缺乏:实践创新、理性实践”,“以价值立中的方式,作出判断,以思想共生的思维方式,唤醒你我”。

我们在教育上所信奉的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努力培养一种“教育生态良心”。

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呈现出持续性、生态性,这是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和千姿百态的美,这是一种真实的,为个人内心成长的生活。

在一般人的生活世界里,枯燥、焦虑、沮丧渐成其人生主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内心的空虚而成了“低头族”,在他们的“半亩方塘”里,并没有“天光”和“云影”,更没有“源头活水”。

获取“源头活水”的过程,首先是选择的过程,也是自律的过程。

生活方式本身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当把学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只有“本我” 生活中具备了自主理性选择,才有可能形成和谐的“本我生态”,成就人生。

要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就不能跪着教书。

……

“中教育”之哲学观 “中教育”所遵循的哲学亦是“中”的哲学,是“中”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时空观,是“中”所强调的平衡和谐的状态、是“自然本真”、是事物最普遍的发展规律、是追求最适宜的过程。

中哲学即是用“中”的方法来看待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和解决问题。从“守中”认识论和时空观所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来看待学校、环境、教师、学生等教育要素的发展、变化和过程,理解教育应遵循的规律和应达到状态。从“持中”所蕴含的“适度、过犹不及”“ 执两用中”“ 因时用中”“ 经权达变”等方法论来指导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对“平衡”和“适度”的把握等。

“中教育”之价值观 “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要达到“中”所追求的 “适度、适宜” ,“价值中立,和谐正中”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

“中教育”的价值追求是,让每一个生活在学校生活世界里的人都有尊严且更加幸福地活着。在中教育的价值观下,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我们所信奉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教育者注重交往、对话和意义的再构建,不断审视教学评价的真实性与过程性之间的关系,让教与学共同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真实的学科知识的构建和个性发展的真实需要。

“中教育”之教师观 在“中教育”的价值体系中,对教师的期待是“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精神的成长”。在“中教育”的思维框架中,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性和独特性。而教师的发展性则体现在教师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在拓展学科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能不断地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精神的成长。

基于此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基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自身,将研究结果通过课例展示出来,督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提高。学校为此还专门成立“教师发展处”,并以“点燃教师激情,关注精神生长,追求教学卓越,享受职业幸福”作为教师发展处工作的核心理念。

“中教育”之学生观 “中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天然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就是帮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完成学生独特的“本我生态”的构建。

基于此学生观,“中教育”思想认为老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应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在学生独特性的培养上,学校应提供足够多的“多样性”来满足学生的“选择性”,从而培养既有独立之精神的学生。基于人文精神,提倡“学生学”,尊重学生的差异之美,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既关照学生个体的成长,达到个体身心发展的和谐状态;同时,又要尊重他人的发展,不断地引导学生个体发展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走出校门之后,知道他为什么会是中国人,他的精神支柱在哪里,他一生努力奋斗的动力源在哪里。当面对世界、面对更大的舞台时,他能够找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自豪和价值追求。我也更愿我们的思想像树一样抽枝发芽,成为常青树,成长在我们一起耕耘的园地里。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九中学)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