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泽
著名民间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雪芹)氏风筝”传承人,北京风筝寻梦俱乐部、南鹞北鸢手工艺合作社、曹雪芹风筝创客空间顾问。曹氏风筝进校园活动的主导者。受曹雪芹《 废艺斋集稿》 的引导,关心残疾人事业,做过很多助残工作,曾经在曹雪芹风筝活动站专门教授残疾人制作风筝。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保护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已成为教育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很多学校将非遗引进校园,学生在与非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充分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曹(雪芹)氏风筝”作为非遗文化的优秀代表也在其中。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氏风筝”传承人孔祥泽。
已届98岁高龄的孔祥泽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声音铿锵有力,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已近期颐之年的耄耋老人。孔祥泽表示,学在民间,曹氏风筝作为非遗走进校园,是曹氏风筝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途径,也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陶冶情操,启智悦心,同时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风筝艺术里的文化底蕴
“ 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这里包含着力学方面的知识,不是说孩子只能在课堂上才能学到知识。
往往无意之中传授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非遗文化曹氏风筝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生们的兴趣点。曹氏风筝走进学生的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孔祥泽表示。1943年,孔祥泽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从日籍教师那里见到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地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孔祥泽将其抄录并保存下来,经研究临摹复制,深得其精华,定名为“曹氏风筝”。他一生致力于“曹氏风筝”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并把自己研究所得,毫无保留地与“曹氏风筝”研究者共享,培养出众多“曹氏风筝”爱好者。但他逐渐意识到家族传承和师徒相授这种精英式的传承方式已经不利于曹氏风筝的发展,开拓更多元化的传承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 我一直在寻找风筝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文化艺术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分享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感受它的魅力。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曹氏风筝走进校园是风筝文化传承开创性的一步,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谈及风筝进校园活动,孔祥泽由衷地赞叹道。
孔祥泽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不便出行,但他密切关注着“曹氏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他表示,风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认知,特别是应该增进青少年对它的了解。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为了把曹氏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认知度和自豪感,扩大曹氏风筝文化的影响力。让当代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立志争做非遗文化传承人。
孔祥泽表示,曹氏风筝不单单是一只风筝,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审美文化的符号,其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戏曲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里都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在风筝艺术课上,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风筝艺术,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