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是文化,而非技艺
谈及风筝的传承,孔祥泽显得尤为激动,他声音陡然提高:“ 曹氏风筝首先传承的是风筝文化,其次才是技艺!好的非遗项目,支撑它的一定是文化,不完全是技艺,就像中国人经常讲的做人道理一样,先学做人,再学艺。”孔祥泽最大的期望是把“曹氏风筝”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人们在愉悦身心之余,对风筝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将来能出现更多风筝文化的优秀传承人。
孔祥泽强调,“曹氏风筝”的传承要从孩子抓起,风筝进校园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方式,学生们通过扎糊绘放,从选竹子到绘画白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愉悦了心灵。绘画一般是呈现在纸上,但通过风筝这门艺术,使学生走向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造力与想象力。比如一节风筝课,安排孩子们先绘画,给他规定一个主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动手,用夸张的手法,用毛笔直接绘画,然后再糊成风筝,孩子们会想: “ 啊,原来风筝的主题这么丰富,处处皆可入画、入风筝。”这可能是以前他们想不到的,眼界视野就在无形中拓宽了。而传播与分享本来就是曹氏风筝的内核,曹雪芹写《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初衷就是为“今世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提起风筝艺术传承的难点,孔祥泽表示,我们不缺技术人才,缺的是思想引领。曹氏风筝最难传承的就是艺术思想。一个风筝就是一个卦,蕴涵着深厚的哲理,融入了传统国学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积累是不行的。每个人都能学会做风筝,但风筝做出来,也不一定深谙其中的寓意,曹氏风筝每一笔每一划都有讲究,每一个方位的色彩运用甚至都与五行紧密相关。它不单单是一只风筝,更是一门艺术,要用一辈子去深入研究!没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不行的。为了将曹氏风筝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孔祥泽的建议下,“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缪伯刚成立了“风筝寻梦俱乐部”“南鹞北鸢手工艺合作社”及“曹雪芹风筝创客空间”,以曹雪芹风筝为龙头,团结汇聚所有南北方风筝艺术家,建立起互动的平台,大家在这个自由平等的平台上共同进步,彼此分享,汲取风筝文化的精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风筝艺术,让“曹氏风筝”越飞越高。
“ 风筝艺术不仅是身体的活动、还是锻炼手指灵巧和培养学生毅力的最佳工具。风筝制作让孩子思路更清晰、心情更愉悦,这就是风筝带来的无穷魅力!”孔祥泽最后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