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拓展课堂边界
为了进一步对学习方式进行变革,突破传统课堂的藩篱,高新一中全面地引入了信息化,并将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了一起。“并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信息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徐江说。
学校在七、八年级各成立了三个平板实验班,一到上课,每个孩子都带着平板电脑进教室。当然,对于任何一堂课而言,平板只是一件工具,课堂的主轴依然围绕着“7+1”高效课堂而运转,平板的运用着重于课前的准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批改。
在课堂上,平板设备与教师设备进行互联,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在平板上进行抢答;教师将作业发送到平板终端,学生可以进行作答并上传给教师批阅。很多时候,平板如同一本电子词典,学生可以从中查阅海量的资料,使学习更为便捷高效。
为了防止平板电脑给学生带来的弊端,学校也对平板电脑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平板的系统经过后台的处理,限制了游戏软件的下载和运行,学生在上课结束之后需要将平板交给学校统一保管。
在徐江看来,教育信息化需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被信息化所绑架。“不能因为看到了一项新事物就把过去的一切都否定了。”
铁腕治理,树立规则和界限
高新一中对教师采取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细化到教师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
全校的教师实行考核排队,从第一名一直排到最后一名。这种透明的排位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鞭策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进步,臻于至善。
为了提升课堂的质量,学校开展了“巡课”制度,由中层以上一名干部带队,15名教师组成巡课小组,到每一堂课上去旁听,根据课堂评价标准打出相应的ABC等级分数。每年,徐江还会组织两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些同样计入教师的绩效考核。
在严谨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下,每个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课堂负责,努力提升课堂的质量。
对于如何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高新一中还有诸多措施。集体备课是学校一直在坚持的传统,徐江特地将全年级同一门课的上课时间调到同一时间段,就是方便教师将教研与授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徐江看来,集体备课制度将集体的智慧凝聚起来,避免了一线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
学校每年都会评选“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给青年教师提供快速成长的平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如今,徐江还在实施一个“1369”工程:提倡全体教师一年合格上岗,三年成熟,六年成为骨干,九年成为示范。达到这个标准的教师就可以优先得到推荐、晋升的机会。
在学生的管控方面,高新一中同样几乎做到了极致,因为不提供住宿,每天学生有两次的离校时间,学校会安排执勤人员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之内进行清查,清除不良商贩生存的土壤,确保每个学生放学之后15分钟离校、30分钟到家。
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家长委员会的学生家长轮流参与值周,检查学生是否到家,寻找原因,制定相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