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榆林高新一中——一所“软硬兼备”的精致学校

时间:2017-12-06作者:孙习涵 刘秀萍来源:教育家杂志

个性化选择,赋权师生

依靠严格的管理树立了规则和界限之后,学校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了一个多元开放、个性化的“软”环境。

高新一中开设了三十多个社团,由外聘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构成社团的师资力量。每周四下午的全校“无课日”,是学生专属的社团活动时间。

每个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上报成立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只要不超过可承受范围,学校都会予以同意。

从七年级到八年级,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一门社团课程,到了九年级之前,全校的每个孩子最多可以掌握两项课程之外的额外特长技能。每一门社团课也严格制定课标,以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

在高新一中,每个月都会设立一个主题月活动,比如“理财”“艺术”“体育”“感恩”等,丰富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人人有特点,班班有特色”是高新一中的一句口号,学校倡导每个班级进行自主管理,在一些班级中,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了一个职责,成为班级这个“小企业”中的一名“员工”。比如“窗户管理员”“作业管理员”“形象大使”“考勤记录员”“桌椅摆放管理员”等,每个人各司其职,也成为班级文化中的一部分。

学校还在每周三设立了一个“便装日”,平时学生穿着学校统一的校服,而这一天,一些班级的学生可以穿上与家委会共同商议组织后订制的班级特色服装而对教师而言,学校采用“推门听课”制度,每一堂课都是开放的,任何教师都可以去任何一堂课上听课。

高效的现代化管理融合着个性民主的办学,一软一硬,双管齐下,只用了4年时间,高新一中就成为了一所成熟的学校,深抓管理和教育规律,学校将继续在快车道上一往无前。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