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中小学教育科研形式主义的十种表现

时间:2018-03-14作者:吴克勇 蔡子华来源:教育家杂志

中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环境,中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获得教育真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反观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实际,却也存在不少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罗列如下一些现象,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表现一 穿靴戴帽多,自然生成少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应该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升华而成,这样更接地气,更能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有机会看一看各级教育规划中的中小学教师的申报课题,不难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跟风炒作的课题特别多。一旦某位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或者权威部门提出新的说法,马上就有排山倒海一样的课题研究跟踪而至。素质教育热的时候,全国都在研究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热的时候,各路人马又都涌向了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慕课、核心素养等概念来袭,相应的研究又都蜂拥而至……教育研究领域,各路热词,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这种状况不但反映了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浮躁的情绪,也暴露出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热点需要研究,但研究总得有基础,走马灯似的换课题,不但获得不到教育真知,反而败坏了教育研究的风气。

 

表现二 装点门面多,真实研究少

科学研究都会有着实用的目的,或为解决实际问题,或为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但现在中小学所搞的很多研究却全不为了上述目的,而是出于其他的实际需要,例如基于教师评职晋级、学校评比等目的,因此也就多了许多应景急就的课题,而少了精细的论证,真正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研究反而少之又少。

 

表现三 两头重视多,过程重视少

开题、结题搞的轰轰烈烈,研究过程冷冷清清,这些都源于研究目的的功利性、研究问题的虚假性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各个中小学都几乎都设置了科研处(室),都有专门的人员组织领导课题研究,充分显示出在某些学校教育科研是一部分人的事,是笔杆子的事,也说明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分离,教育科研并没有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

 

表现四 经验总结多,理论突破少

由于受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限制,中小学教师从事的研究以行动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不足为怪,但是,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理论认识乃至增进人类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把握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众多课题都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而很少在基础教育理论问题上着力,确实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悲哀。

 

表现五 束之高阁多,落地开花少

真正地将教育做到实处,就是教育科研的成果能够解决一地一校一时的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畸形的教育科研观引领下,许多教育科研成果成为装点门面的饰物,除了用于应付各种检查、评比之外,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乃至持续的研究,目的达到之后研究也就结束了,也只能束之高阁了。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