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中小学教育科研形式主义的十种表现

时间:2018-03-14作者:吴克勇 蔡子华来源:教育家杂志

表现六 傍课题的多,独立研究少

到各地中小学考察,不难发现很多学校搞的所谓课题研究,都是某些大学、研究所或学会人员申请课题的子课题。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也是一门生意,橡皮图章一盖,子课题一大堆,中小学求之若渴乐意接,因此罩上了教育科研的光环。大学、研究所也乐得吸收更多的中小学参加,多召开几次研讨会,既可以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扩大了课题主持人在中小学的影响,四处活动也多了方便,更为重要的是顺便拉动了旅游经济,“ 多赢”局面就这样产生了。

 

表现七 坐车凑数多,拉车干活少

科研固然需要合作,需要分工,但看看现在各地中小学报上来的科研课题,校长主任一大堆,说白了,都是坐车捞荣誉的,真正的研究者或捉刀弄笔者可能就一两个人。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的现象并不鲜见,更有甚者,有的申请评审书粘贴复制的痕迹太明显,单位、人名都不对应,更开玩笑的是,有的图片被隐藏了都不知处理。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目前的评审机制,增加答辩环节,要求课题主持人必须参加答辩,剔除南郭先生,还教育科研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

 

表现八 即兴研究多,系统思考少

现在拍脑袋的课题比较多,也就是即兴起意的课题研究较多。有些学校发明了一种提出教育科研课题的新方法——由于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的不足,自己提不出有新意的课题,于是到一些大学、研究所高薪聘请几个专家来,到学校考察一番,坐在会议室论证一通,一个高大上的教育科研课题可能就产生了。这种课题,无论专家的水平多高,由于缺少对学校生活的实际体验,也难以和学校的历史、文化契合,也很少有系统性的思考,更不可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很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

 

表现九 成功结题多,失败案例少

科学研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没有现成答案的教育科研,失败在所难免。失败不仅仅是科研的副产品,而且是科研的一项重要收获,至少让人们知道此路不通。但是,纵览现在各级各类规划课题,鲜有研究失败的案例,可能会多些不能按时结题而被撤项的例子,很难见到有人宣布某种研究思路以宣布失败告终,究其原因,要么是课题太简单不值得研究,要不就是监督不力。

 

表现十 思辨论证多,实证研究少

曾有文章爆料过,关于大学合并的利弊居然由一个研究机构给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这能叫研究么,充其量停留在思辨的水平上。面对同一课题,如果观察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社会科学课题区别于自然科学课题的很大一点就是问题具有思辨性,思辨性的问题有时总也说不清,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纠缠不清。教育中的类似问题也很多,很多研究者对思辨性问题偏爱有加,因为这类问题在研究时容易通过,而对需要付出努力、时间、人力的实证性课题却唯恐避之不及,像叶澜先生能潜心于中小学数十年搞教育研究的人委实太少了。

 

好的教育科研可以丰富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坏的教育非但不能获得对教育本质的真正认识,帮助教师走上自在自觉的专业发展之路,而且还会败坏教育科研的发展环境。对此,每个有识之士都不可不察。

 

     (作者单位:吴克勇,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蔡子华,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吴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