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一辈子的先生
——专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

时间:2018-03-20作者:王湘蓉 邢晓凤来源:教育家杂志

 

 

上下求索:独树一帜的教学法

 

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先生”一词是名誉院长潘懋元的专有名字,虽然著作等身,声誉卓著,但他最在意的却是自己的教师身份。他说:“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其他的职业,大多是‘人一走,茶就凉了’,当老师的,茶永远不凉,教师这个职业是最给人幸福感的职业,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是‘播种者’,又是‘收获者’。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收获。”

 

贯穿教学始终的“实践”教学法。潘懋元的学术风格是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他尊重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八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是我事业的‘资本’。高等教育学者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教育实践检验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潘懋元深有感触。

“实践”是潘懋元贯穿教学始终的重要环节。他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创建了“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前两个环节,学生不是放任式学习,而是带着他设计的主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并根据主题给学生开书单让学生阅读。“教学实践”环节,则让大家把学习心得和体会拿到课堂上讲,其他同学当评委来评析,并展开讨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是潘懋元对研究生培养的教与学关系最好的诠释: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问难质疑。体现出中国传统书院中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学术氛围。由于成效显著,这一教学模式被推广至校外,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获得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家庭访谈式的学术沙龙。潘懋元提倡教学相长,同学生一直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他说,导师的指导,不一定在课堂上和论文指导中,而应该在平时的师生交谈中。“ 我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只有大家讨论、辩论,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1986年潘懋元创设了一种家庭访谈式的周末学术沙龙。

每周六晚上,潘懋元家中胜友如云。沙龙是漫谈式的,大家围坐一堂,聊天下大事,话日常见闻,各抒己见,纵横捭阖。潘懋元作为宽厚的长者,颔首微笑倾听,时而点头不语,时而妙语释疑,谈笑皆在鸿儒间。学术沙龙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在融洽的氛围中,他的品格和学养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在长期的沙龙实践中,潘懋元不断发展出“ 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启迪思维,追求真理”的学术原则,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在沙龙之中。在潘懋元先生的率先垂范下,其他教授也纷纷开设学术沙龙,成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种宝贵的学术传统。

“积极学习是防止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有效方法。”潘懋元喜欢与年轻人交流、讨论问题,注意发现和把握青年人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提炼和系统化。他说,年轻人思维活跃,与年轻人在一起总能感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碰撞和冲击。他的许多高等教育的创新观点就是在与博士生讨论时受到的启发。这种敏而好学、海纳百川的精神和气度,正是潘懋元近百岁高龄仍保持着对学术前沿的敏感,显示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的秘诀。

 

爱是教育的“最高法”。潘懋元虽身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泰斗”,但他从不摆架子,他说:“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潘懋元对学生言传身教,循循指导,他说,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不能够随声附和,也不要事事反对;要敢为天下先,也要关注现实;学会包容,不要刻意追求“高深”,要深入浅出,由博返约。在治学上,潘懋元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有一位学生,本来已经约好了上课时间,但被安排去国外考察,打电话向老师请假。潘懋元笑着说“这样吧,上课时间是早就定了的,去国外考察是后来定的,你自己看。”到了上课那一天,学生如期出现在课堂上。

潘懋元不仅在学习上指引学生,在生活中更是爱生如子,每年春节,他会组织学院里没有回家过节的学生一起吃年夜饭,饭后还会给学生包压岁钱,这让许多学生很感动。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潘懋元总是向其伸出援助之手,为学生交住宿费。一些家在外地的学生,逢寒暑假回家时,潘懋元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路上是否顺利;有学生家乡发生自然灾害时,潘懋元总是第一时间联系学生问平安。

深圳教科院院长叶文梓是潘懋元的学生,谈及先生,他眼中充满了敬仰与尊崇:“先生给我们的爱是大爱,他教会我们要直面现实,解决问题。先生的眼光特别超前,他的研究专题,一般会超前于现实十到二十年。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就研究民办高等教育,九十年代就提出地方大学本土化,这种超前的思维令人信服惊叹,众人只能望其项背。”

 

学高为师,达者为先。潘懋元学识广博精深,治学态度严谨,他不仅在教育理论方面造诣精深,而且对哲学、经济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广有涉猎。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建设方面有精深研究,独树一帜,而且他在“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理论”“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民办教育的思想”“ 高考改革”等方面都有精辟见解。

潘懋元带领博士生行走江河,在行走中学习,挥斥方遒;在学术研究中激扬文字,为高等教育学理论的完善殚精竭虑;为人、为师、为学,影响着学界,更是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潘懋元一生勤勤恳恳,躬耕在教学第一线,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而不遗余力。山川岁月近百年,“人不下鞍,马不停蹄”正是先生真实的人生写照。

                                                                                                      责任编辑: 吴俣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