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路径

时间:2018-03-28作者:王国华来源:教育家杂志

今年年初,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

教师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工作,无不依赖于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正因如此,重庆巴蜀中学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了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提升教师的专业获得感

 

专业获得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深刻认识到,除了关注教师的收入、福利、待遇等问题外,还必须了解教师的专业角色,洞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升他们因“ 做事”带来的成就感、因“ 成长”带来的幸福感,提升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获得感。

 

实施名师工程

我校坚持“ 教育以人为本”“ 校长以教师为本”理念,积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拓宽路径。我们构建了名师培养梯队,从国家“ 万人计划”名师,到重庆市教学名师,到重庆市骨干教师,再到校级名师,形成完整的体系。近期,学校启动了“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中青年“ 拔尖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教育事业追求、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教学型、科研型学科领军人才,形成我校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力量。

 

进行专业培训

教师从“ 合格”向“ 优秀”转型,离不开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业培训。巴蜀中学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经常派出考察学习组赴市内外名校“取经”,利用暑期举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培训班”“北大培训班”等专项培训;开展博学工程,定期为教师发书和推荐书目;教研室每学期组织1-2次教研活动、学术沙龙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抓好新教师入职培训和“老带新”工作,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建设,重点培养一批立足教学、乐于奉献、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教学名师。近2年,我们还组织了巴蜀中学“中青班”,从战略高度为学校未来发展培养骨干力量。

 

举行学术年会

教育科研是促进一线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2012 年起,学校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学术年会的宗旨是倡导学术氛围,搭建交流平台,表彰学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对学术主体教师的价值重估与发现。每年学术年会都有近 50%的老师获得不同类别和等级的学术成果奖,强有力的关注和鼓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一平台,教师们可以开阔视野,寻找榜样,了解前沿动态,学习研究方法,交流热点问题。它促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学术研究规划与落实。

 

制度是教师发展的保障

 

良好的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用文化的视野审视学校的制度建设,是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管理形态,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回归,是一种内隐的、深层次的更有力的力量。建立一套具有人文关怀又富有激励性的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学校制度彰显人文关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践行人本理念,彰显人文关怀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基本要求。学校十分注重情感管理,注重运用情感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从而发挥人文关怀的特殊作用。学校还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维护教师的尊严,将制度管理、人文关怀、爱的补充融为一体,充分重视教师的反应,及时地沟通,充分地交流,真诚地为教师服务,让教师与学校达成共识。人文关怀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的教育事业。

 

学校制度突出激励性

学校实行了《教职工发展激励办法》和绩效工资体系,尊重人才,优质优酬,凸显岗位,向一线骨干教职工倾斜,努力调动教职工崇尚师德和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评估的导向、约束、激励作用。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激励人、发展人,学校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宗旨,大力推行赏识、激励机制,将管理上的激励性内化为教师行为的“催化剂”,激发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追求。

 

营造家文化的归属感

 

营造家文化的归属感,凸显的是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与价值的认同。教师有了归属感,就会把学校的发展与自己的荣誉视为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创造性,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学校的各项工作,视工作压力为动力,化辛苦为成就,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学校在八十多年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文化。学校是个和谐、有爱、奋进的大家庭,所有的师生员工因为事业而结缘,成为巴蜀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家文化”为特色的巴蜀文化,便是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学校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家庭生活,尽最大可能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读书问题,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对学校教职工无微不至地关心。每年春节,学校组织团拜会和火锅宴,让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感受到学校的人情味。以“家”文化作为情感维系,能够凝聚人心,使学校的发展既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又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家文化的归属感,使得教师对学校教育事业产生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热爱,从而点燃了他们的激情,追求专业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天,教师队伍建设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条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作者系重庆巴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周彩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