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时间:2018-06-11作者:李柯 周少凯来源:《教育家》杂志

6月7日晚7时,由中信出版集团、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匠心守护、文化传承”——《国家宝藏》主题文化论坛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备受瞩目的央视重磅综艺《国家宝藏》同名图书正式发布。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与会嘉宾进行圆桌论坛并答观众问(从左至右依此为:主持人、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

 

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苏丹教授担任主持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薛镭,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国家宝藏》栏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出席了本次活动。论坛上,嘉宾们从各自角度出发与上千名现场观众和读者分享了《国家宝藏》节目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也分享了对于《国家宝藏》同名图书的所思所感。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主题文化论坛的举办现场清华大学大礼堂坐无虚席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讲话精神,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12月重磅推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海内外一致好评,覆盖超过8亿人次观众,引发17亿网络话题讨论,网络评分高达9.9分!今年5月,《国家宝藏》节目中展示的9大博物馆甄选的27件镇馆之宝,带着其前世今生故事落成文字,成书出版。

 

本次文化论坛,旨在通过深入讲述国宝背后的基因密码,以带领观众共同欣赏国宝之美,探索文化之美,传递精神之美。中信出版集团作为《国家宝藏》同名图书的出版方和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锐意进取,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商业经济、创意生活等领域提供优质内容服务的新型国有文化品牌。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HISTORY=HI,STORY

 

“什么是HISTORY?HISTORY,就是‘Hi,Story’。我们向自己的故事问好、然后把我们的历史变成‘High Story’传递给大家,这就是《国家宝藏》的创作过程。”

 

于蕾导演首先与观众分享了《国家宝藏》节目背后的故事。她说:“虽然没有人知道《国家宝藏》这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属原创的节目该怎么做,但是大家都觉得,我们要做的事情和方向是对的,是值得做的。我们对宝藏和文化充满了敬畏,我们只是很纯粹地想作为国宝守护人,讲好国宝的故事。我们深刻地思考过,我们拥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欲望,其背后的理论支撑究竟是什么?后来在节目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这是一种心灵的高峰体验。”

 

于蕾导演还谈到,作为认为一个现象级的节目,《国家宝藏》应该不仅仅停留在被观赏、评价、点赞、表扬、喜爱的层面,当主创者坚持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它最后带来的,是所有观众的参与和狂欢。而《国家宝藏》同名图书的出版将各位专家学者聚在一起,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将《国家宝藏》所做的事情在文字中继续。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

 

正如于蕾导演在《国家宝藏》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中或许不会承载更多的关于‘我们’的故事,因为我们只是想把创作的成果立字成书,让这些伟大的文明、灿烂的智慧,不仅可以在节目中点燃众人沸腾的热血,还能以一种更为温润、持久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丰富更多人的日常阅读。”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国家宝藏》带给博物馆的深入思考

 

“故宫博物院单院长反复讲过,博物馆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一点,尤其是阐释文物的方式一定要创新,一定要为广大老百姓所能接受,做到雅俗共赏。多种手段的尝试才能达到创新的效果,《国家宝藏》作为原创性的大型节目,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这种创新。”

 

李仲谋馆长认为:一档节目做出来能够吸引这么多年轻人,鼓励这么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甚至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去,这让文博工作者非常感动,这是《国家宝藏》给博物馆带来的深入思考。文物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留物品,好比沉睡的历史生命体。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就是复活历史的生命,揭示物品的文化内涵。文博工作者做研究就是要揭示文物的价值,做展览就是一种阐释方式,做教育,发展文创产业,把文物元素抽出来进行文化创意,也是一种阐释方式。国宝是有故事的,我们今后做展览、做教育,必须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讲好故事。而前世是国宝的历史,今生是立足于现实,将前世和今生连在一起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博物馆人工作的核心。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

 

《国家宝藏》给博物馆带来的这种思考,是一种关于阐释文物的方式。引用于蕾为《国家宝藏》这本书所做的序言当中的一句话:“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从来都不是沉闷的,如果人们觉得它无聊,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表达方式。”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从典籍中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文化能够传承下来,离不开文物和典籍。”韩永进馆长认为,文物有它的生动性,但典籍也有它的独特作用。典籍和文物相比,缺乏生动性,我们需要知道它的文化背景,才能懂得它的独特意义。但典籍更厚重——我们祖先的智慧、思想、价值和知识体系都记载在典籍里。但所以,这也是他们正在做的工作——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歌颂文化的大师和撰写碑文的文化大师终会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他们对于文化的传承通过典籍留存了下来。所以说,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DNA。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

 

活动中,《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还代表节目组将同名图书《国家宝藏》赠予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韩永进馆长也回赠了国家图书馆的收藏证书。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国家宝藏》节目组将同名图书《国家宝藏》赠予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宝藏》在我心中是一个超级链接

 

“《国家宝藏》在我心中是一个超级链接,因为它连接了综艺、博物馆和公众。”单霁翔院长认为,从前世到今生,《国家宝藏》把文物复活了。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文物是死的,只是被观赏和被研究的对象。但是通过《国家宝藏》这档节目观众们知道了,文物也有生命的历程,有灿烂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它还应该能健康地走向未来。

 

关于博物馆的建设,单院长谈到,现在的博物馆面临三大难题:太多文物深藏库房无法面世、观众增长速度过快、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的融合需要创新。最好的数字博物馆,不仅需要技术先进、设备先进,更在于每一个项目都是原创的,都是深度基于自己藏品信息、古建信息所制作的。而故宫博物院用三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建成的“数字故宫社区“可以说是全世界博物馆最强大的数字平台,从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到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各种功能几乎一应俱全。

 

《国家宝藏》告诉我们,“文化+科技,文化+自信,文化+目的”就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就能让博物馆为人们奉献

更多。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在《国家宝藏》的序言中,单霁翔院长说道:“文物是有尊严的,如何让他们在外貌、收藏、展览这些物理空间上获得尊严,是我们‘看门人’和‘守护人’的份内事;但如何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精神上获得尊严,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大家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能让更多父母和孩子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本源,也希望有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温度。”

单霁翔、韩永进、李仲谋、于蕾:打开书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

《国家宝藏》同名图书 中信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国家宝藏》同名图书致力于在油墨中还原文物本来的面貌,在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的讲述中展现国宝的文化内涵。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因节目篇幅限制而未能播出的珍贵资料,结合史料文献和最新专家研究成果,为读者细致梳理文物知识,讲述更加细致、动人的历史故事。书中全部内容经故宫博物院等9大博物馆专家亲自审校修订,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为图书作序推荐。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在此次论坛中,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看门人“及”守护人“,在等待一颗颗探索中华历史与文化的热忱之心!

(摄影:贾宁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