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加强河北教师队伍建设,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近日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教师队伍得到有效补充,师德建设切实加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广大教师牢记使命、爱岗敬业、躬身实践、改革创新,为河北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新时代新使命,河北省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地位待遇需要提高等问题。为全面加强河北省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河北省实际,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真正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以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意见》制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任务。到2025年,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全省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35年,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省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万计骨干教师、数以千计燕赵名师和数以百计教育家型教师。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水平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党的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科学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不断优化高等学校教师党支部设置,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等设置教师党支部。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双培养”机制。各级教育系统党建工作部门要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训,确保每3年轮训一次。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严格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
二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全省高等学校百万青年师生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省情、社情、民情。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三是提升教师师德水平。以培养高尚情操为主线,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培训内容列入新任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作为教师定期注册必备条件。实行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教师节重温誓词制度,全面落实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争做“四有”好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设立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定期集中开展优秀教师典型宣传活动,组织创作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讲好师德故事。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和教师个人信用记录。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各地各学校教育督导评估范畴,测评结果作为对区域教育工作或学校工作业绩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实施意见》提出,要着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办好师范教育。科学布局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省属骨干院校参与的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协同育人。引导师范院校逐步压缩非师范专业,集中力量办好师范专业,逐步使师范院校中师范专业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师范专业数量占专业总数的50%以上。改革招生制度,允许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鼓励优秀学生入校后通过二次选拔方式进入师范专业学习。支持和鼓励各地通过到岗退费等其他方式,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
二是支持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开展教师培养工作,培养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加强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鼓励其他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开设师范类专业,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
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梯队建设,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燕赵名师、教育家型教师的梯队成长机制,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培训体系,落实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教育预算,中小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体系,完善省级骨干校长、燕赵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化发展机制。
四是建设高素质善保教幼儿园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争取设立1所本科层次的幼儿师范学院,增加2—3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逐步取消中等学历层次幼儿教师培养。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3+2”、“五年一贯制”等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五是建设高素质双师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燕赵大师、燕赵名匠”建设计划,对“燕赵大师、燕赵名匠”等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所需资金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实施职业院校“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200名骨干教师到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访学或培训。实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培养一批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造就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
六是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实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培养计划,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机制,建设一批省级高等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培训基地。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完善“燕赵学者”计划支持办法,组织实施高等学校“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支持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和省重大人才项目向高等学校倾斜。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
《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改革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通过事业单位改革等收回的事业编制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村小学和教学点编制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对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中小学校工勤岗位等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采用劳务派遣或聘任制等方式解决,将置换出的编制全部用于补充专任教师。民办学校参照公办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配备师资。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
二是改革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方式。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编制部门负责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岗位总量,教育部门负责统筹教师资源配置、招聘录用、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学校负责岗位聘用。积极落实国家“特岗计划”,鼓励各市开展地方“特岗计划”,执行国家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积极扩大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规模,逐步实现省内教学点全科教师全覆盖。实施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逐步补齐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短缺学科教师,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开展万名师范生顶岗实习和“三支一扶”支教计划。
三是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完善教师资格制度,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和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提高教师准入标准,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完善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市县教育、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按需统筹原则,确定年度教师补充计划,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创新招聘方式。
四是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逐步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适当提高教研机构高级岗位比例。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特教教师倾斜。深化中小学教师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师德为先,提高师德考核内容比重,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导向,克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倾向。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完善校长选聘、激励和退出机制。
五是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条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深化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情况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对紧缺急需的优秀专业人才,符合条件的可采用“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办法,推行职称直评直聘制度。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
六是改革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深化高等学校编制管理改革,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行人员总量管理,并根据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对人员总量进行动态调整。严把高等学校教师招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扩大高等学校用人自主权。政府各有关部门不统一组织高等学校人员聘用考试,由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单位人员编制总量或人员总量范围内,自主制订招聘条件和标准,自主确定招聘数量、时间和方式,自主公开招聘人才。简化进人程序,将高等学校增人计划由审批制调整为备案制。对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绿色通道。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高等学校教师主系列及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评审结果实行备案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实施直评直聘。在专职辅导员职称评聘中,更加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实绩和育人实效的评价,实行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实施意见》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一是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进一步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明确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切实保障教师各项权利。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二是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市县在核定中小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要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严格落实国家增资标准。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班主任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教师月平均绩效工资收入水平的25%。
三是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收入分配向乡村教师倾斜。严格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全面落实22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2个贫困山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自2019年起实施。有条件的市县可视财力情况提高补助标准。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实施乡村教师帮扶计划,全面推行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采取切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四是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并全面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科研资助、表彰奖励、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享受当地公办学校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合理确定教师薪酬,确保按时足额支付。
五是改革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在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时,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高等学校可按规定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
六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进一步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大力开展尊师活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行学术(教学)委员会制度,全面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
《实施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领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1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三是加大考核评价。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督查督导工作的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追责问责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本刊记者:邢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