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9-09作者:周清华来源:教育家杂志

课程改革是应对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北京实验学校是海淀区唯一集幼小初高于一体、十五年一贯制的公立示范学校。近八年来,在教育家型校长曾军良的引领下,学校全体师生协同创新,以“魅力教育”为特色,积极推进魅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发展奠基。

育人目标:指向学生终身发展。学校以“魅力教育”为特色,全面落实教育部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以课程与课题研究为载体,基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整体构建十五年一贯制的魅力课程体系,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课程衔接机制,探索“直通车”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才奠基。

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依托十五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立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设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课程、特色课程等多元课程类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形成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调研能力、难题解决能力、讨论沟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课程供给: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学校坚持以学生个性需求与发展为中心,丰富课程供给,给学生更多样的“营养”。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向以“学”为出发点,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探索以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领域的专题为内容设计课程或课程群,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推进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丰富课程供给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创造力的发掘和培养。学校开展课程创新实验,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化立德树人观念,更新质量观,着眼教师课程设计、课程整合、综合课程建设能力的提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

魅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活力。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高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系统研究,学校提出了“魅力课堂”的概念,并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魅力课堂“三原则”“四归还”“五讲”“六特别”“八追求”“八策略”“十要求”。探讨“激发学习活力”的办法,深究“增强教学魅力”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灵性的生长,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激发学习的活力,培育学习的激情,激活生命成长的动力,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增强教学魅力,提升教师品位,提高学科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学科育人,这是课堂教学的目标。魅力课堂是“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学校致力办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成“温暖、思考、 美丽、开放”的魅力课堂文化。

全员科研: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学校遵循课程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彰显课程科研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打造课程科研联合体,将课程科研处建成由特级教师、一线教科研骨干组成,融管理智囊、科研实体、科研管理功能为一体的课程科研联合体,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切实发挥重点课题的引领作用,形成全员科研、全面科研的局面,所有教师都参与校本课题或区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与区、市、全国科研管理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育理论优势,建立教师与专家学者沟通的平台,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理论,促进学校发展;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以课例 为载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型科研活动,以课题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型科研活动,以读书为载体、以读书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型科研活动。

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全面素养。学校致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生成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幼儿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好奇心的开发程度;小学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创新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初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问题意识、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程度;高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

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各学科用于开设实践活动的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10%,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实现全面提升。

深度体验:传承传统文化价值。学校组织专家力量,依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研发传统文化诵读和研读校本教材;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走进校园的实践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的研究,使学习内容切实落实到课堂上;结合校情,依托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纵深感受、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价值,让国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全纳发展:创新魅力课程模式。“抱团发展”的共同体研究,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学校创建“魅力教育研究共同体”,借鉴集团总校已有的研究经验,形成高端引领、示范带动、多级联动、资源共享、优质发展的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课程新模式,助推集团学校均衡、优质、全纳、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刘洁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8月刊 总第186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