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羌族红的哈达和装满星星的瓶子,是北川中学竣工典礼上同学生们送给我的,他们当时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恩和感谢之情,但我把它们带回来之后,却变成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份份牵挂。”近日,新北川中学的设计师、北京建院建筑师王小工在北京电视台举行的“国之都·梦之城”大型主题晚会上对记者表示。
如今的北川学校,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一所高中。学校采取住宿制,能同时容纳5200名学生学习、寄宿(学校现有3000余学生),拥有千人会议室及高一、高二、高三教学楼等11栋建筑。
2008年5月12日,北川中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地震,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1000多名师生不幸遇难。两年后,一个新北川中学拔地而起。学校建筑的抗震烈度达到8级,采用桩基施工,每隔1.8米,就打一根深度为8米的桩基。这样的桩基施工,在全国都很少见。新北川中学,成为新城中最坚固的建筑。
据王小工回忆,当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设计北川中学时颇费心思。在教学楼的设计上,设计了坡道疏散模式。“当时有100多名学生在地震时留下了残疾,他们需要坐轮椅、拄拐杖上下学,于是为这些孩子专门设计了坡道,但又怕孩子们走这些坡道时太幽闭,就打开了一些空间,这样的话,他们在走的过程中,心情时刻是放松的。”王小工说。
由于资金的限制,在校园座凳的安排上,他们找了当地最普通的红砖,又用水泥配了一些瓷砖,但怕孩子们坐上去凉,用了一些生态木,就组成了现在学校的座凳系列。
2010年9月1日,3400名师生走进了新北川中学,灾后的北川中学首次正式开学。“楼修好了,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到位了,真正的重建才刚刚起步,教学质量需要有大的提升。”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在竣工后的开学典礼上向全校师生承诺,“三年恢复、六年提升、九年跨越,北川中学要办成一流学校。”
近年来,北京、香港等地的学校派出优秀教师对北川中学进行“教学援建”;“学思课堂”课改实验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与绵阳中学合作办学助推学校快速发展;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设立“北川中学爱心学校”特色项目,支持学校后续发展……
如今,“九年跨越”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北川中学教育质量从稳步提升到高位跨越,已成为绵阳市高中快速发展的新名片。
刘亚春说,未来的北川中学,要保持和发扬在抗震救灾和重建中凝聚起来的自强不息精神,怀着感恩之心,走素质教育发展之路,让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正如高三25班的刘芷涵同学所说,“我们知道北川中学的一栋一梁、一砖一瓦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常怀感恩之情,不惧不怕,勇往直前。”
无人机航拍北川中学校舍一角
教学楼里为残疾学生设计的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