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时间:2019-10-30作者:彭瑞敏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本刊讯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语博会)于10月24日至27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本次博览会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UNESCO全国委员会支持,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贸易促进委员会、孔子学院总部、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科由大讯飞等50个单位协办,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北京世界贸易中心负责运营。

10月24日,语博会系列论坛之一、“第五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暨第四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围绕语言产业、语言服务问题展开讨论。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院长贺宏志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广州大学党委书记、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屈哨兵,北京市语委办公室主任王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先后致辞。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艳主持。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宇明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语言特征、语言产业与服务的需求背景、语言能力建设要求以及语言产业与服务发展对策四个方面讨论了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产业与服务问题,希望在提升大湾区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包含语言技术在内的语言产品与服务成为生产力,推动大湾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屈哨兵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语言问题。屈哨兵基于空间格局,提出了“示范”“呼应”“融通”“互渗”“服务”五条策略建议。同时,基于领域格局,他对大湾区语言建设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双通”相谐,并行而不悖;第二,效率优先,做好语言服务;第三,在中小学及幼儿园重视多语多方言能力的培养;第四,融通利导,有所选择。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卞成林介绍了“语言消费视域下东盟国家语言产业发展研究”,对东盟国家语言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又从“国际合作助力语言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现状”“跨国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增加”三个方面分析了语言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的作了题为《语言资本的“市场”路径》的报告。他认为,语言资本是一个主体所拥有的语言资源和语言能力的总和,包括掌握语种和方言的数量及质量、语言技能水平、语言资本运作能力等要素。 当今,由于社会的深度信息化、语言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功能及价值不断提升,相应的“市场”前景可期。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荐教授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中的文化使命。他表示,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中、葡、英三种语言的合力作用,使澳门形成了中华文化主导下的特殊文化;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此特殊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

下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语言服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禤健聪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应辉教授作主旨演讲。他提到,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学习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汉语将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汉语需求持续增长给中国语言产业带来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从战略角度思考发展壮大中国汉语教育事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赵蓉晖以纽约为例分析了语言服务在多语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日培以上海为例,通过“机构场域”“家庭场域”“社区场域”“网络场域”“社会交际”“阅读学习”这“六大场域”以及语言交流、语言认同、语言文化、语言教育问题“四大问题”分析了城市语言生活及其治理等相关问题。

北京赛酷雅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教研中心副总裁杨阳作了题为《“互联网+创新科技”开启在线中文教育服务新模式》的报告,向大家展示了具有多元广角性、科学有效性、趣味互动性的在线远程教育创新型优质服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崔启亮介绍了数字化与团队化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相关问题。崔启亮副教授在回顾数字化和团队化时代的翻译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翻译职业能力模型,探讨了翻译专业能力培养,也和大家分享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专业的教学实践。

10月25日,在语博会主论坛——“语言智能与语言多样性”国际语言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语言智能与语言多样性”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田学军发表致辞。他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具有更加特殊意义。今年的博览会作为第22届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往年相比,内容更加丰富,特点更加突出。语言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增进友谊,沟通情感,构筑文明的精神家园。他希望与会各方在以下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第一,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第二,进一步推动语言与科技的融合;第三,科学保护语言资源;第四,进一步重视语言能力建设。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韩耕在致辞中回顾了前两届“语博会”的盛况,同时希望大家在本届论坛上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把语言智能更好地运用于我们的语言生活,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立陶宛驻华大使馆参赞维利斯·萨穆伊拉在致辞中强调了语言文化博览会以及论坛的重要性,肯定了“语博会”和论坛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代表主论坛承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是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支持下成立的国内第一个专门进行语言产业研究的学术机构。近十年来,在语言产业、语言文化建设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成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为第三届“语博会”的参展单位,首次亮相,他邀请与会嘉宾莅临展位参观指导。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社会语言学家、英国约克大学语言学系保罗·柯斯威尔教授围绕移民和语言问题介绍了语言的多样性特征在欧洲和中国的情况。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先生介绍了科大讯飞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语言文字工作及下一步的语言学习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随后,举行了“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上线发布仪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主持发布仪式。“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研发是科大讯飞承担的国家语委“十三五”重大科研项目,历时两年多完成。该平台定位于汇聚全球最优质的中文学习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每一个中文学习者提供一个个性化、智能化的老师,随时随地快速学习中文。

“全球中文学习联盟”秘书长单位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吴晓如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平台主要的学习功能和方式。“全球中文学习联盟”理事长单位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先生在致辞中呼吁各全球中文学习联盟成员,以服务全球中文学习需求为宗旨,本着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开展以服务中文学习者为目标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做出努力。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安娜·伊内斯·安萨尔多教授讨论了文化语言交流以及老龄化的问题,阐述了语言能力和大脑、语言能力和老年痴呆症的关系。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代院长徐杰教授阐述了主要语种的数量和具体语言水平的关系问题,提倡完善语言配套、语言规划。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最后的专家对话环节,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认知科学特聘教授、东英吉利大学政治、哲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名誉教授克里斯·辛哈先生,匈牙利大使馆文化教育专员Adam Daniel Breuer-Zehevi博士,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大明教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群副总裁、广东讯飞启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张龙先生以及赵霞院长等六位专家先后围绕论坛主题“语言智能与语言多样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国家语委科研机构负责人、语言产业暨语言服务论坛与会代表、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上线发布仪式与会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师生代表、首都新闻媒体记者230余人参加本届语博会主论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