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由北京市“高参小”办公室、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戏曲艺术教育中心)携手“高参小”基地校承办的中国戏曲学院“高参小”工作六周年教学汇报系列展演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北京市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承办的第十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日前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落幕。
九天十校的十场教学汇报演出精彩纷呈,3183名小学生表演的156个戏曲节目以及舞蹈、民乐、话剧等艺术门类的传统文化节目轮番登台,每场70余名化妆师助阵,约10000名观众现场观摩,多场演出通过网络直播传播,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九所学校的美术教学展览,彰显了新时代北京市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成果,展示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累累硕果。
星光灿烂,舞台生辉;音韵铿锵声声入耳,舞姿曼妙步步动心。剧场内,孩子们扎实的基本功,齐整的阵容,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晚会不仅囊括了《定军山》《穆桂英挂帅》《探皇陵》《报灯名》等京剧传统剧目,还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一批现代京剧剧目和《曹冲称象》等原创京剧剧目,孩子们的一招一式潇洒自然,一腔一调韵味浓厚。
京剧《雁荡山》《水斗》等武戏,学生们演绎得张弛有度、干净利索。《游园》《思凡》《小宴》等昆曲,学生们的演出沁人心脾、令人沉醉。川剧《变脸》瞬息间变幻万千,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站立时,聚气凝神;舞动中,行云流水,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戏曲学习取得了累累硕果,在舞台上展现了卓越的风采。十场晚会,孩子们以多种形式表达了对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戏曲学院开展“高参小”项目六年来,每年派往基地校的专业授课教师达200余位,覆盖10000余名小学生,年度累计授课量达到40000课时,以戏曲类课程为主,兼顾音乐、美术类等艺术门类,囊括了戏曲唱腔、戏曲形体、戏曲美术、戏曲文化以及戏曲社团、影视社团、舞蹈社团、美术社团、民乐社团、打击乐社团等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
中国戏曲学院每年组织40至50场艺术观摩演出和展览,包括京剧、昆曲、地方戏、儿童剧、杂技、国画等,惠及九所基地校师生、家长约25000人次;连续六年组织基地校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组织基地校学生携少儿戏曲节目登上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新年戏曲晚会”舞台,充分展现了北京“高参小”工作的成绩与成果。此外,学院还组织基地校学生参与央视节目录制、国内国际赛事、艺术节等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其今年举办的第十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参赛总人数达到7000人,戏曲表演类专业组、业余组参赛作品达到947个,戏曲绘画类参赛作品达到1794幅,民族器乐类参赛曲目达到36个,为历年之最;参赛者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30岁,涵盖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福建、青海等全国各地的选手;参赛剧种包括京剧、昆曲、评剧、豫剧、河北梆子、越剧、黄梅戏等十余个,大赛还新增了“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十周年征文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
无论是“高参小”还是“国戏杯”,中国戏曲学院把戏曲教育普及的目光和探索集中到了广大小学生的身上,专家教授、专业教师深入一线课堂言传身教,小学生们走上戏曲教育最高学府的舞台一展身手,一系列举措不仅引领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感情,更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营造了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孩子们不仅有了特长与爱好,更是找到了人生方向,或考取了专业学校,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